澳洲肉牛产业低成本、高品质的秘诀是什么?我们能够学到什么?, 傲世皇朝手机app下载,2024年6月21-24日,由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七届全国肉牛产业技术研讨会暨首届肉牛业展览会在河南商丘隆重举行,这是一场属于“牛人”的盛会!这是一场国际国内、思想碰撞的盛会!这更是一场答疑解惑、畅所欲言、指明前路的盛会!
而在会议召开期间,饲料行业信息网记者特别专访了前澳大利亚Pardoo肉牛产业公司技术总监、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霍云龙博士,就中澳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区别以及如何推动国内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展开了热情的沟通与交流。
霍云龙博士是一位拥有10多年一线肉牛营养与养殖经验的实战派专家,曾先后供职于中澳多家肉牛养殖企业,涉及母牛场、育肥场等肉牛养殖全链条,对于如何促进肉牛养殖增效降本与高质量发展,拥有丰富的阅历和独特的见解。霍博士首先介绍了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2010-2012年,硕士阶段师承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教授;2012-2014年,借助中法肉牛产业合作的契机,又顺利完成了法国动物营养专业硕士学位的攻读;2014年毕业归国后,在国内外3家一线知名肉牛企业累计工作了10年,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月考入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为改善牛肉品质与提升产量方面(重点研究用CT扫描仪来扫描牛只胴体,来检测胴体的瘦肉和脂肪含量,并建立行业标准,用以校正其他应用技术对于胴体瘦肉率的预测)。
会议期间,霍博士以澳洲和牛养殖关键技术和现场管理为题,分别从和牛的定义、澳洲Pardoo公司和牛生产模式、和牛肉脂肪酸的组成以及日美澳花纹评分系统对比等方面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分享。
因此,在记者问及澳大利亚和牛产业发展模式有何独到之处时,霍博士首先指出,和牛是对于黑毛和种、褐毛和种、无角和种以及日本短角种4个品种肉牛的统称,其中日本黑毛和牛占比超90%;澳大利亚Pardoo公司主要利用人工授精(AI)、胚胎移植(ET)等技术生产种公牛、冻精或者胚胎,纯种和牛母犊牛留作繁育母牛,公犊牛阉割后,经拉架子进入肥育场肥育400多天(Pardoo公司自己并没有育肥场,育肥工作是委托专门的合作育肥场进行代养,Pardoo公司只需要支付“场地费+饲料费+疫苗保健费”即可),育肥出栏后再委托屠宰厂进行屠宰,并将屠宰后的牛肉(拥有自主牛肉品牌)销往中国、美国、中东、东南亚等地;同时,霍博士强调肌内脂肪受遗传和营养的影响较大,从前躯到后躯逐渐减少,日本花纹评分系统关注于6-7根肋间,肌内脂肪含量1%-57%,美国关注于12-13根肋骨间,肌内脂肪含量1%-12%,澳大利亚同样也是关注于12-13根肋骨间,但其肌内脂肪含量为1%-21%,这些指标反映了日、美、澳在和牛胴体分级上各有千秋,因此在对大理石纹进行评价时,只有选择适合的评价体系才是最好的。
霍博士还谈到:目前在国内,奶公牛犊的直线育肥十分普遍,该育肥技术是指犊牛在断奶后直接转入育肥阶段,不需要吊架,利用奶公犊牛全期生长速度快、育肥成本低的优势,直接给予高水平的营养,提高犊牛的附加值,达到快速育肥的效果(由于奶公牛维持需要较肉牛品种高,到育肥后期饲料采食量大,并且增重效率降低,因此一般养到500-550kg就可以出栏进行屠宰);采用奶公犊牛直接育肥技术可以有效的利用奶牛繁育生产的小公牛,扩大了育肥牛的牛源,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了养殖成本,还缩短了养殖周期。而不同于国内,澳大利亚并没有奶公牛犊的育肥生产(奶公牛犊多被用于试验动物或者宠物饲料原料),因为澳大利亚2600多万头的母牛存栏中有90%都是肉牛,牛肉生产量已能够完全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大量出口到中国等市场,而且奶公牛的育肥效益要低于肉牛。
2023年以来,国内肉牛养殖行情持续低迷,绝大多数养殖户都处于亏损状态,对比澳大利亚肉牛产业,除了地利及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外,他们还有哪些降低肉牛养殖成本的措施呢?对于这个问题,霍博士谈到:
❖首先,在草场的高效精准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西等国家走在前列,精细化轮转放牧管理模式极大提升了草场资源的利用效率,一般根据饲养量将草场分成若干个小块,每块草场都有水槽,根据牛群的采食量和草场的牧草供应量,每隔一到两天将牛群转群至下一个草场,这样保证让牛群每次都能吃上处于生长期末期的草,这时候草料的能量和蛋白处于较高水平【草在生长期的中前期时产量较小,而进入成熟期(生出草籽)后纤维含量大幅上升,能量和蛋白则显著下降】,并且各个牧场还会在雨季收割储存足够的草料做成干草或者青储,以备旱季时的需要。
❖其次,可以学习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成功经验,多拓展利用丘陵山地等非耕地区域种植牧草来养母牛、产犊牛,且养殖规模不宜过大,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上来讲更为划算、合理。
❖第三,在育肥方面,目前中国主要学习美国模式,以谷饲为主,而澳大利亚则是一半谷饲一半草饲的饲养模式,谷饲与草饲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及不足(谷饲增重高、出栏快、肉品质高,但需要投入大量饲料成本;草饲牛增重慢,相对生产周期要长一点),如何做好平衡值得深入研究。
❖第四,在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极大降低了成本。
❖第五,在人员工作效率方面,澳大利亚一个5000头规模的育肥牛场包括老板在内也就7个人,人员工作效率极高,是一个非常集约化、高效的养殖模式。
❖第六,肉牛育肥场在生产模式确定以及选址方面,需要慎重考虑包括降雨量、土地成本、牧场基础设施投入等诸多因素,如谷物加工车间在澳大利亚的肉牛育肥场(5000头存栏规模以上)就非常普遍,对于牧场自己精准把控谷物粉碎粒度效果与质量稳定性更有意义,更有利于增效降本。
❖最后,国内肉牛产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特别需要一个胴体分级标准。不同国家的胴体评价体系关注点各不相同,比如澳洲的MSA肉质评价体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1个同时关注瘦肉率和食用品质的分级体系。我们不需要照搬别的国家的体系,而是要根据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有所取舍,这样可以把不同来源的牛肉按分级标准加以区分,比如巴西瘤牛品种的冻牛肉,以及国内奶牛场的淘汰母牛肉,与本地牛、西门塔尔、安格斯育肥牛肉相比在品质和价格上会大有不同,这样可以将不同品种(本地牛,西门塔尔,荷斯坦,瘤牛,安格斯,和牛,肉用淘汰母牛,奶用淘汰母牛等等)、性别(母牛,公牛,阉牛)、年龄(2岁以内,淘汰母牛)、饲养方式(草饲和谷饲等,并且每种饲养方式如何定义),屠宰分割方法生产的牛肉加以分级区分,确保不同层次的牛肉市场都有满足需要的牛肉产品。这是牛肉领域的一项大工程,其中一个关键技术是无线射频识别(RFID)耳标,从而保证牛只和牛肉的全程可追溯。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养殖和屠宰生产中详细的数据记录,找出增重性能、繁殖性能和屠宰性能优秀的个体,来选育种公牛和种母牛,这将对我们肉牛产业的遗传选育工作将大有裨益。
采访的最后,在当前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除了千方百计因地制宜降低牧草饲料成本之外,霍博士还以国内某知名企业为例,强调还应关注营养标准的制定、精细化饲养管理以及肉品质的提升等,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差异化,卖出更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