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生猪养殖行业发展趋势,:3月14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本周全国猪料比价为3.63,环比跌幅2.94%。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生猪养殖头均亏损为265.98元。农历春节后,本就处于下行周期的生猪养殖又迎来行业淡季。因国际形势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饲料成本上行,3月份以来国内生猪价格仍呈现震荡下行态势,养殖头均亏损超过300元。生猪出栏量环比增长背景下,市场供大于求现象仍存。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最核心指标。原因系当生猪产能受到疫病冲击时,跟踪能繁母猪存栏量数据,可以推算未来一段时间生猪出栏量(母猪配种后妊娠期约4个月,产下的仔猪长成商品猪约6个月,即能繁母猪存栏量可以推测10个月后生猪出栏量的上限),能繁母猪相当于生猪产能的“总开关”,只要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不大,仔猪生产就有保障,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价格就能相对稳定。目前,我国生猪存栏量已基本恢复至常年状态的90%以上。2021年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3764万头,同比增长18.2%,比二季度末略降0.3%。2021年年末,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4922万头,同比增长10.5%。预计2022年我国生猪存栏量将达48593万头。
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49193万头,同比增长35.9%,增速比上半年进一步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四川、湖南和河南生猪出栏量均超过4000万头,均占全国8%以上,共占全国的26.27%;山东、湖北和云南生猪出栏量均超过3000万头,均占全国的6%以上。2021年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继续增长,基础产能持续恢复,生猪出栏显著增加。2021年全年共出栏生猪67128万头,同比增加27.4%。预计2022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将达73376万头。
中小养殖场(户)目前仍然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最主要的养殖主体。但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等机会成本的增加以及环保监管等因素的影响,散养户退出明显,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的程度正在明显提升。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有猪养殖相关企业40.42万家,目前现存31.61万家。近10年来,我国猪养殖相关企业注册量增减不定。2017年我国新增猪养殖相关企业5.05万家,同比增长8.18%。2018年新增3.71万家,同比减少26.58%。2019年与前一年持平,2020年我国新增猪养殖相关企业6.23万家,同比增长68.07%。2021年新增2.57万家,同比减少58.72%。
2011-2018年,猪肉、仔猪和活猪36城市零售市场价整体波动变化,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影响,价格迅速上涨,2020年加上新冠疫情影响,整体价格居高不下,截止2021年1月底,猪肉和活猪市场价分别为53.63元/公斤和35.8元/公斤,仔猪价格不断走高,价格89.19元/公斤,创近十年新高。
2019年以来,我国猪肉产量经历大幅度下降,相对应的主要消费群体城镇居民消费量下降并不明显,供需日渐突出,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猪肉产量同比下降21.3%,而消费量仅下降8.8%,2020年,猪肉产量进一步下降,从过去几年居民猪肉消费量来看,未来猪肉需求缺口进一步扩大。
据发改委数据,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影响,生猪预期盈利迅速上升,截止2019年底,最高分达2184.47元/头,随着疫情和瘟疫的好转,生猪预期盈利不断下降,截止2021年2月24日,生猪预期盈利572.42元/头。
2020Q3主要上市猪企头均净利明显分化:第一梯队:中粮家佳康、牧原股份,出栏生猪头均净利2000-2200元;第二梯队:天康生物、温氏股份、天邦股份出栏生猪头均净利1400-1700元;第三梯队:正邦科技,出栏生猪头均净利900-1000元;第四梯队:新希望,出栏生猪头均净利500-600元。从上市猪企盈利能力看,造成净利分化的原因包括,各家猪企外购仔猪比重、外购仔猪价格、以及生物安全防控提升能力等。
近年来,随着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环保要求越发严格,中小散户退出生猪养殖,加上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的影响,全国生猪出栏量略有下降。2019年,受环保政策、规模化养殖趋势、“非洲猪瘟”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生猪出栏量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同比下降21.57%。
近年来,随着对生猪养殖的环保要求越发严格,中小散户退出生猪养殖,加上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的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总体处于下降的趋势,已由2012年年末的48030万头减至2019年年末的31,041万头。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32120万头,较去年四季度末增长3.5%,能繁殖母猪存栏3381万头,增长9.8%。
我国是世界猪肉消费第一大国,2010年-2018年,每年消费猪肉均超过5000万吨,猪肉是我国居民肉食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4年-2018年,国内肉类产品的生产结构中,猪肉产量占比均超过60%,超过牛肉、羊肉和其他肉类的总和,反映猪肉在我国食品消费中的重要地位,国内市场对猪肉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2019年,受环保政策、规模化养殖趋势、“非洲猪瘟”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出栏量下降,进而导致猪肉产量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2019年全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同比下降21.26%,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下降至55.63%。
受“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的影响,我国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下降,为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务院及下属部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生猪生产供给、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从土地、环保、融资、补贴等多个方面系统支持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将生猪产业发展提升到更高的战略性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但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等机会成本的增加以及环保监管等因素的影响,散养户退出明显,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的程度正在明显提升。根据农业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生猪养殖户比2015年减少8.5%,规模化养殖场的饲养比重则持续提升。2017年我国年出栏生猪10,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出栏生猪占全国出栏生猪的比重为13.10%,较2016年增长了2.40%。目前一些大型的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养殖模式的企业已经将合作养殖户的标准提高到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将是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趋势。
2018年,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规模化养殖场具有资金、人才、技术和品牌的优势,而中小散养户的疫病防控能力与规模化养殖场相比较弱,中小散养户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较大。因此,规模化养殖将是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是以农户散养为主,中小规模养殖户受规模的影响和资金、人员的限制,生产和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经营,科学饲养的意识淡薄,精细化管理水平严重滞后。2010年以来,农业部先后颁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旨在推进生猪及其他畜禽的标准化养殖,并且每年都会评选一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共创建4,989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其中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2,066个。
生猪养殖的标准化也促进了养殖的精细化,精细化主要体现精细化的人员管理、精细化的饲养管理、精细化的猪场规划建设、精细化的疫病防控。目前标准化的养殖场基本都做到了对猪舍的精细设计,在品种改良、饲料营养、母猪繁殖等环节的精细管控,在清洁消毒、疫苗接种、药物保健、疫病监测等疫病防控环节的精细把握,并且非常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次“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养殖场(户)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殖标准化和精细化要求将是生猪养殖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农业部制定了“调猪向调肉”转变、在全国内采取“分区防控”的政策。未来生猪的跨省调运可能受到严格管控,猪肉市场的格局可能发生较大改变。由于我国北方生猪产区的本地消费能力有限,生猪跨省调运受到严格管控,将迫使大型养殖企业加大猪肉制品深加工的投资和布局。未来东北、河南等北方主要生猪产区的屠宰加工能力将明显提升,以满足“调猪向调肉”转变的政策需求。同时,随着“调猪向调肉”政策的执行,猪肉消费者对热鲜肉的偏好可能受到影响,大型养殖企业将增加冷鲜肉及深加工肉制品的市场供给。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以散养为主的养殖模式是引发猪肉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散养情况下,政府监管部门无法对散养户进行全面监管,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这种情形客观上促进了国内高端猪肉品牌的发展。
一方面,能够打造高端猪肉品牌的都是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对于规模养殖企业来说,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极高,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对企业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规模养殖企业将食品安全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具备更高的养殖和育种水平,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出肉质和口感更好的肉猪,以迎合消费者需要,同时养殖成本也因为规模化的优势而更低。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部分区域性的高端猪肉品牌,未来随着生猪养殖企业规模的扩大,会有更多的高端猪肉品牌出现。
总体而言,中国生猪养殖在全球占比最多,占全球生猪总养殖量56.6%。2017年,中国生猪饲养产值接近1.3万亿,占国内畜禽(猪牛羊禽)饲养总产值比重约56.5%,生猪产业体量较大。
经济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个国家陆续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带动了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全球肉类消费造成直接的影响,人均肉类消费逐年增加。2018年,全球猪肉消费达12.3千克/人。特别对中国消费者,猪肉是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动物性食品之一,是中国人的刚需。
因此,传统的生猪养殖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生猪饲养成本逐渐变高,仔猪成本、喂养生猪的玉米等饲料成本、人工成本、生猪出栏时间等让许多传统的养猪户利润呈现下滑趋势。AI人工智能技术等,开始应用于生猪养殖领域。2018年3月,阿里云和四川特驱集团合作的“世界首创的AI养猪”项目。利用机器视觉技术、红外测温技术等,为每一头猪建立一套档案,实时监测每头猪的健康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疫情预警、生产力预测等。2018年11月,京东发布了农牧智能养殖解决方案。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机构深入合作,京东自主研发并推出集成“神农大脑(AI)”+“神农物联网设备(IoT)”+“神农系统(SaaS)”三大模块的京东智能养殖解决方案,实现养殖流程全面数字化。
总体而言,中国生猪养殖在全球占比最多,占全球生猪总养殖量56.6%。2017年,中国生猪饲养产值接近1.3万亿,占国内畜禽(猪牛羊禽)饲养总产值比重约56.5%,生猪产业体量较大。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短期内生猪养殖仍是保持上升趋势,但是生猪养殖的专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未来,细分企业不断整合壮大,而其他养殖户走向专业化分工。除了传统的繁育到肥猪出栏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外,“种猪培育→仔猪哺育→育肥饲养” 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比例将不断增加。此外,适度的规模经营可有效克服养猪业生产的瓶颈,提升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经营效益,实现规模化养殖与效益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