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娱乐平台怎么样, 傲世皇朝招商主管,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肉牛养殖公司、建设养牛小区、培育养牛大户、组建经济合作组织为主要模式,依靠科技,强化政策扶持,着力发展基础母牛,迅速增加肉牛养殖量,逐步使肉牛产业走上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真正把肉牛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2发展目标:从发展基础母牛着手。培育养殖能繁母牛专业大户和肉牛养殖大户,引导、鼓励农户养母牛、繁小牛、出栏商品牛。力争用2-3年的时间,全市培育发展2-3个年供良种母牛500头、出栏商品牛1000头以上的养殖公司,建成20个肉牛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以上)培育200户养牛大户(户均出栏百头以上)带动2000个肉牛养殖户(户均出栏5头以上)基础母牛存栏10万头,新增出栏商品牛5万头。5年内,实现目标任务翻一番。
2信贷扶持。采取金融部门发放货款。市财政贴息代补的形式。扶持对象:养殖能繁良种母牛5头且饲养1年以上的专业户;存栏商品肉牛50头且饲养4个月以上的养殖大户;入住养牛小区的养殖户;规模化种牛繁育场。扶持措施:对良种母牛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化种牛繁育场,按每头种牛贷款3000元,市财政贴息300元;对肉牛养殖大户和入住小区的养牛户,按每头肉牛贷款500元,市财政贴息50元。
3财政扶持。鼓励农民利用民间资本发展肉牛产业。市财政按每头良种母牛奖励300元;对存栏商品肉牛50头且饲养4个月以上的专业户,市财政按每头肉牛奖励50元;对达标的肉牛小区,市政府奖励5万元;对建成并发挥社会效益的肉牛品改站,市政府奖励3万元;对肉牛养殖大户每年进行评比,前10名每户奖励1万元。
1搞好技术服务。1加快品种改良。要指导各乡镇或专业大村建立肉牛品种改良站(点)大力开展人工授精技术。以民营化为主要形式,乡镇(场)建设标准化肉牛品改站和养殖基地,年在全市普及。2加强技术培训。多层次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和应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及肉牛安全生产等技术,从整体上提高农户肉牛养殖水平。3加大指导示范。分区域建立养牛示范户,技术骨干对养牛小区或示范户实行包联,全程跟踪技术服务,以点带面,拉动肉牛产业发展。
2鼓励种草养牛。积极鼓励养牛户大力发展牧草种植。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带动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各地要根据各自肉牛养殖规模,及早动手,科学规划,保证肉牛饲草需求。
3培育龙头企业。依托食品公司。组建肉牛屠宰、分割、熟食加工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之路,延伸产业链。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为建厂提供便利条件。对养殖户的扶持、奖励兑现与公司收购挂钩,公司应按市场价收购。
4发展经济合作组织。要把民间协会建设作为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向农户提供市场、技术等系列化服务,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经济合作组织健全合作章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5严格考核结账。市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经常性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深入小区、深入大户。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要层层研究制定肉牛产业发展的考核结账办法,并严格考核结账。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计划一工程”方案,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攻方向,瞄准建设“中国无纺布名城”为目标,加快无纺布产业链条的延伸和配套,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促进无纺布及医用卫材产业做大做强,力争促其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到2017年,全规模以上企业400家以上,无纺布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产销规模达到500亿元。
培育1家销售收入过30亿元企业(恒天嘉华)、培育1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新发)、10家销售收入过5亿元企业、6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群体;引进1家销售过10亿、2家销售过5亿的无纺布原料生产企业;建成1个国家级无纺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省级技术中心,争创1个中国驰名商标或免检产品,争创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
发展重点:新上高档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不断拓宽无纺布应用领域,形成年产50万吨无纺布生产能力。
重点项目:新发公司新上医疗级无纺布制品和4条高档无纺布生产线万吨的亚洲第一条、全球第三条莱芬双组份非织造布生产线条水刺无纺布生产线条土工布生产线条透气膜生产线条无纺布生产线条无纺布生产线。
发展重点:以医用、防护用制品为重点,加大洁净车间建设力度,积极开发多功能产品,扩大无纺布制品在医疗卫生、土木工程、汽车、家居等领域的应用。
重点项目:科技园投资1.3亿元新上成人纸尿裤项目,公司投资1.3亿元新上2万平方米洁净车间,公司投资0.8亿元新上1万平方米洁净车间,公司投资0.5亿元新上无纺布制品。
(三)加大配套产业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推动全自动口罩机、鞋套机、打包机等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提高无纺布制品加工的自动化水平,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提高配套产品的供应能力,已提升集群发展。
重点项目:帅达瑞公司纸箱包装扩规项目,裕民公司高档成型无纺布自动化设备项目。
发展重点:以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建立和完善无纺布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以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重点项目:以纤维检验所为依托,建设无纺布检测中心。以恒天嘉华为依托建设无纺布新材料研发中心。做实做强无纺布生产力促进中心。重新组建无纺布行业协会,内设融资担保、劳务推介、场拓展三个实体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和引导协调。积极推动海关建设,支持海关开展实体服务,实现报关、报检一条龙服务。加大无纺布交易场建设,推动无纺布原料购进、制品销售、物流运输、产品售后等综合配套能力。
1、以彭场无纺布工业园为核心,立足彭场无纺布工业产业优势,规划建设无纺布工业城。以仙彭公路为轴心,规划建设用地8000亩,建设无纺布工业城,重点发展新型无纺布原材料生产、高档无纺布制品加工及配套企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加快园区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彭场新增中岭、挖沟和禾丰3条工业专线,满足中岭、挖沟和禾丰工业小区的用电需求。天然气公司、城司分别将天然气管网和城区自来水管网延伸至彭场。
2、加快无纺布卫材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无纺布工业小区,为城区和彭场无纺布产业的辐射扩张搭建平台,促进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城区“三办一园”要引导无纺布企业逐步将加工车间向内其他劳动力资源相对富余的地区转移,腾出空间重点发展无纺布生产线,形成公司总部在城区、加工基地向周边镇辐射的格局。
1、加快企业机械装备改造。研究制定相关税收奖励抵扣政策,引导鼓励无纺布卫材企业加快机械装备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引进水刺、针刺、熔喷、湿法等高端无纺布生产线,引进热合机等先进机械装备,积极推进鞋套机、口罩机、废料回收装置、打包机等专利产品的研发和利用,建设无菌车间,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力争到2017年,全新增10万级净化车间10万平方米,全无纺布企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
2、加强无纺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继续以新发公司为依托,进一步加强省级无纺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无纺布生产力促进中心,力争投放5000万元将无纺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成工信部示范性促进中心,使其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无纺布产品检测、产品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认定机构,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无纺布产业技术平台,进一步提高在国内外无纺布行业的影响力。
3、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搭建科企合作平台,促进更多的无纺布卫材企业与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合作,共同开发无纺布卫材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整合科技专项资金,适当向具有一定实力的无纺布卫材企业倾斜,引导企业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力争再创建2-3家省级无纺布技术基地。
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中国无纺布工业城网站》和各种宣传渠道,加大对品牌无纺布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引导无纺布企业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扶持更多的企业创建自己的无纺布制品品牌。力争2017年全无纺布企业创建1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10个级名牌产品或知名商标。
1、充分发挥无纺布行业协会作用。推进产业集群的制度创新。加大对行业协会的引导和协调力度,由彭场镇政府主抓,指派专人兼任行业协会理事,在镇政府挂牌办公,并安排专人负责行业协会日常事务。行业协会内设融资担保、场拓展、劳务推介三个实体机构。在融资担保、产品推介、场拓展、劳务招工、价格平抑等方面为企业服务。以无纺布行业协会的名义,借鉴中小企业担保平台的运作模式,建立无纺布信用担保平台,向内外各商业银行申请打包贷款,再向各无纺布企业分流发放贷款,切实缓解无纺布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2、健全和完善无纺布工业城网站。适应信息时代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整合全无纺布卫材企业网络资源,健全完善中国无纺布工业城网站,对内将全无纺布卫材企业进行链接,对外与阿里巴巴等国内外大型商务网站链接。彭场镇政府和行业协会安排专人对网站进行维护和管理,定期行业相关信息,进一步增强我无纺布卫材企业开拓国内外场的能力,全面促进行业内各企业实现网上接单。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突破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竞争需要,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技术国内外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可以早日实现产业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好国务院已经确定的税收调整政策,加大新兴产业税收政策服务力度,集中力量加以培育,使新兴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和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主导力量,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1、调查摸底阶段。要摸清企业家底,全面把握新兴产业分布。要主动与区科技局、经贸局、财政局等部门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全面梳理和掌握辖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政策型企业,如软件企业、动漫企业、服务外包企业、总部经济企业及530企业等的户源与区域分布情况。建立新兴产业台账,详细记录新兴企业的类型、规模、发展阶段、政策享受情况、亟待解决的政策问题等情况,按照类别由专人进行管理和服务。
2、宣传发动阶段。要改进宣传方式,全面畅通税企沟通渠道。继续采用分类分级管理的形式,加强对各类新兴产业的政策宣传和辅导,丰富活动形式,充分发挥税收宣传的辐射效应。对一些规模较大、在行业内起到较为重要作用的企业,由分局组成调查小组,分别进行深入调研,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个;对于中小规模企业,通过税法宣传会、集体辅导、网上服务厅、送政策进街道等形式,把最新的税收政策传达到企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提供点对面的政策辅导服务。通过点面结合的辅导和沟通方式,一方面,使纳税人及时了解增值税、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以帮助广大企业更深、更好地理解政策、用足政策,提升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及时了解被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收集企业涉税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答疑解惑,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和充分享受政策奠定坚实基础。
3、落实管理阶段。要认真落实税收政策,全面开展专业化税收管理,力求“用足、用好、用准”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既不浪费一条政策,也不搞政策递减。新兴产业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其中软件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根据财税文件可享受减免税优惠,动漫企业已经有专门的管理办法出台,未来也将与软件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科技型企业往往还涉及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免税等优惠政策。要认真梳理政策,并结合调查,对有关企业享受政策情况及存在问题逐一落实,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现有的各项优惠,为扶持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继续采用09年分局行之有效的专业团队的工作思路,成立软件、动漫、服务外包甚至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管理(服务)团队,通过集体学习、团队攻关,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实践,在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的同时,制定一系列既符合税收政策又促进企业发展的管理办法。
4、完善措施阶段。要完善征管措施,确保税源稳定增长。由于高新技术、生物医药以及其他部分类型的530等企业,产品研发周期较长,由科技项目向科技产品产业化生产的转化往往需要2-3年时间,有的甚至更长。因此,他们在成立初期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以科技产品或技术的研发为主,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往往按照时间顺序,产品研发在前生产销售在后,在进行税务登记时往往被认定为营业税单位,但从长期经营来看,滨湖区引进的各类新兴产业,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企业研发的目的都是要最终形成高科技产品,而不是单纯的引进一批科技研发企业。因此,要对新兴产业的经营性质进行研究和分析,对确属以增值税项目为主的新兴产业,要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招商部门的协调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地区、各街道招商引资的项目和意图,在企业工商登记前就提前介入,主动与企业接触,调查摸底,对于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就会以生产、销售为主的企业,动员其在工商登记时明确以生产、销售为主,进行增值税税种认定,防止税源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流失,确保税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稳定增长。
5、总结反馈阶段。重点是总结活动成效,制订整改措施,推广有益做法。分局将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新兴产业企业对国税机关开展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各单位要结合前期各阶段开展活动的情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对活动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有针对性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形成有质量、有份量的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要通过总结反馈,查找国税部门服务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活动向纵深发展。
1、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培植新兴税源。城市发展的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职责,税务部门更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税收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调控职能,提高服务大局的自觉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的导向性和调控性,积极研究和落实新兴产业优惠政策的具体措施,主动对接滨湖全面转型。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受到区域、发展阶段、企业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于政策没有明确的方面,要从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大胆创新,积极兑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动培植新兴税源,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服务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立工作制度,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各单位要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三项服务制度,努力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一是建立新兴产业联络员制。指定新兴产业税收服务联络专员,负责联系与落实税企间的涉税工作,提供提醒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办税服务。认真梳理传感网、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软件及服务外包等六大新兴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引导企业运用政策,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建立重点骨干企业科所长联系户制。建立重点骨干企业与所在辖区管理科所长的直接联系,科所长定期深入企业了解实际情况,当企业遇到困难或疑问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帮助,双方的沟通联系避免中间环节,开辟“服务快车道”。三是建立重点项目和重点园区全程服务制。集中精英力量建立服务团队,对等重点项目和科技产业园、传感网信息中心等重点园区开展全程服务,从工程项目筹备建立初期开始即提供专业化的税收服务,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形成服务管理的合力,共同建设一批特色载体、推进一批重点项目。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食用植物蛋白作物。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急剧增加。为满足大豆需求,我国大豆进口量连年增加,1996年成为净进口国,2008年进口达到3744万吨,超过当年国产大豆1750万吨的两倍。国际粮商在向中国倾销大豆的同时,不断收购、兼并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控制了7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中国拥有13亿人口,大豆消费量占世界的21%,贸易量占世界的40%。振兴中国大豆产业除了要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根本还在于机制与体制的创新,提高大豆产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大豆主产区农户和加工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有的地方豆农自发成立合作社、协会,批量采购原料,批量销售大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收益水平;有的地方大豆合作社、协会组织社员统一种植芽用大豆,采用直销方式统一供给芽用大豆厂商:有的地方豆农向粮商赊售大豆,农户在价格合适的时候结算卖个好价格,同时也节约了粮商的流动资金;有的地方种豆大户或合作社以期货的方式销售大豆,科学地规避市场风险。为了总结农民和加工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大豆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改变大豆产业“农户一盘散沙,企业孤军奋战”的落后局面,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经济体制机制的精神,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在北方大豆主产区开展大豆产业发展机制创新试点工作。
通过机制创新,有利于建立以农户为基础的新型大豆生产组织体系,有利于完善以利益为纽带的大豆产业链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探索以食品安全为目标的产品质量品牌保障体系,从而形成中国大豆产业的整体竞争合力,走出一条中国大豆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永葆自身发展活力的新路子。
(一)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组织管理为支撑,提高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大豆的商品品质。
(二)尊重大豆种植户(农场)、加工企业的经营自,提高和维护大豆生产经营者的权益。
(三)依靠市场机制,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发挥我国大豆品种资源丰富和精耕细作的优势,开拓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在食品、保健品等不同层面的广阔市场。
(四)促进大豆种植者、加工企业、科研单位的纵向合作和横向联合,发挥大豆专业合作社在生产中的组织服务功能和大型加工企业的市场开拓功能,整合大豆产业队伍,形成产业合力。
(五)充分依靠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推动大豆生产所需要的灌溉、耕作、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依法扶持大豆专业合作社和大豆产业化龙头企业,消除影响大豆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六)积极借鉴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经验,运用信息、期货、产地认证、制定标准、环境监控等手段,从整体上提高国产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一)健全和完善大豆产业的组织体系。培育大豆种植者合作社、协会等专业生产服务组织,使农户(合作社、协会)与大豆加工企业、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业市场等形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大豆产业组织队伍,成为大豆生产、技术推广、加工、贸易各个产业环节的载体。
(二)构建科学、高效、互利的大豆产业服务机制。在农业部门指导下,发挥合作社、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通过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品种、品质、品牌理念和良好作业规范,协同大豆种植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单产、增加农户收入为前提开展专业化服务,通过专业分工、扩大服务规模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
(三)建立大豆产品质量安全全程保障体系。按照国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规定及加工企业对原料的要求,依据无公害、绿色、有机大豆的标准,建立从种植到工厂的生产流通过程和从工厂到餐桌的加工物流全程记录的数据库系统,实现农产品可追溯的全面质量管理。
(四)形成农户和加工企业共创品牌,共享收益的质量价格机制。鼓励大豆种植者(合作社、协会)与大豆加工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以市场为基础,以质量规格为标准,签订优质优价自主选择的产销合同或协议,形成稳定、互利的产销关系。逐步达到用绿色环境和标准化栽培方法生产绿色原料,用绿色原料保证加工产品质量,用质量品牌稳定占领市场。通过产销一体化使豆农和加工企业共同分享增值效益和品牌效益,通过利润返还机制使豆农和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主要参加单位是克东县人民政府、齐齐哈尔飞鹤大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有关大豆专业合作社及协会。
2.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主要参加单位是林甸县人民政府、大庆天圜曰月星蛋白有限公司、有关大豆专业合作社及协会。
3.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主要参加单位是扎兰屯市人民政府、扎兰屯市淳江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有关大豆专业合作社及协会。
4.黑龙江农垦北安分局红星农场。主要参加单位是红星农场管委会、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有关大豆专业合作社及协会。
通过培育大豆专业合作社、协会,以经济合同、协议等形式,把合作社、协会与加工企业直接联系起来,形成市场牵龙头、合作社协调服务社员、产加销一体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大豆加工企业和豆农双赢。
通过联合购买生产资料和统一提供耕作、播种、收获服务作业,减少家庭经营开支。根据现有合作社、协会的经验,可减少生产成本5%-10%。通过采用大豆高产新品种,提高大豆亩产4%-8%。通过推广机械深松、保护性耕作等新的耕作方式,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亩产10%-15%。通过推行专种专用,改变大豆混收混存,提高收购大豆质量。综合以上措施,每亩大豆增加收入20%-25%。
加工企业直接从合作社购进大豆,减少收购网点投资和收购环节,每公斤大豆节约原料收购成本0.04-0.10元,并可获得稳定、充足的原料供给,延长开工期,增加利润。加工企业按照加工需要,指导农户选用良种,提高大豆油脂或蛋白质含量,据大豆蛋白加工企业核算,市场混存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38%,高蛋白大豆的含量平均为42%,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吨大豆净获利200元,4个百分点每吨可获利800元,如果把50%返还给豆农,企业仍可获净利400元。按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规范种植、加工大豆,加工企业将获得硬IP认证,从而成为可追溯标志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品牌收益。
大豆产业发展机制建立后,政府从产业体系中可获得全面的信息,有利于协调生产、加工、贸易各环节的关系,及时制定政策,做好服务,保证产业协调稳定发展。通过大豆产业体系,政府能够及时发现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针对实际投放资金,防止盲目立项。通过大豆产业体系,政府可及时掌握国际发展动态,调控国内产业发展。
试点工作由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种植业管理司、农垦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单位给予支持。中国大豆产业协会负责日常工作,要搞好调查研究,发现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对试点工作提出指导意见,重大问题向业务主管部门汇报。
黑龙江省农委和农垦总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负责对本地区试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支持。
企业档案是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企业档案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企业行政、经营、生产技术等方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即企业履行档案管理职责的行为与活动,其职责是维护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满足企业各项活动在证据、责任和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资源整合与开发,为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也为加强企业档案工作指明发展方向。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已成为推进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企业档案工作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以钢铁行业为例,七八十家大型钢铁企业中,目前具有直属集团的独立档案部门仅两三家,而且随着钢铁企业改革的推进,这两三家也有被弱化的趋势。本文对企业档案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有待增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是企业的首要任务,因此大多数企业忽略档案管理,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未充分意识到企业档案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从而在档案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严重不足,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有些滞后,出现档案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和管理。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档案管理信息化严重滞后,造成档案利用价值偏低。
(2)档案管理缺乏专门机构。企业的核心工作是促进生产,提效益,因此很多企业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对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够明晰,导致很多企业缺乏一个专门机构统一管理档案,缺乏健全的档案管理的机制,未形成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从而出现各部门的档案管理规范不一,档案形式不一,造成档案缺失,破坏了档案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给档案管理带来困难。
(3)档案管理缺乏专业人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程度很高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技能。但由于档案管理在企业中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因此企业档案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很多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为兼职,不具备档案方面的专业素质,导致档案管理不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档案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大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还处于收发查找的低级阶段,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4)档案管理缺乏统一规范。档案信息不仅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内部信息,现代档案信息是一个地区、系统或国家,甚至是国际档案信息交流的一个部分。为确保档案信息交流的流畅,档案管理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档案管理规范。但有很多企业由于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缺乏专门机构管理档案,从而导致企业档案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各部门的档案形式不一。
(5)档案管理缺乏数据挖掘。很多企业仅仅将档案进行收集与保存,档案仅仅成为一种记录企业相关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档案利用价值不高。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未对档案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更未对档案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与提炼。在调阅档案时,仅仅是简单地查阅档案原始信息,而未将档案中蕴含的有用信息挖掘出来。由于缺乏对档案进行数据挖掘与研究提炼,从而导致企业档案未发挥其应具备的综合价值。
本文认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应创新发展,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打破固有的档案管理思维模式,采用新思维,不能就档案而管档案,应增强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加强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加强档案业务和企业管理知识学习,将档案工作融入企业的其他各项具体工作中,融合发展。为提升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本文以重钢集团档案管理为例,就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管理各项业务融合发展的路径提出以下建议:
(1)档案工作与改革发展融合路径。国企改革是目前国内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档案工作应在国企改革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重钢集团具有百年历史,已保存了丰富的档案资源,形成了系统档案体系。为进一步发挥档案的综合价值,档案部门应深入挖掘企业档案中各个变革时期重钢面临的危机与对策,通过系统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为企业领导改革发展决策提供借鉴。同时与宣传媒体深度合作,挖掘档案中第一轮改革前后,重钢对国企改革作出的贡献和重钢人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舆论为企业的改革发展造势。与工会、宣传部等组织机构联合采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企业改革的亲历者,采集口述历史档案,并编辑专题视频,在电视台和档案门户网站播出,为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档案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路径。企业档案工作本身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组成部分,因此档案工作要纳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从而促进企业全面发展,提升综合实力。重钢集团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以“双保障机制”融入集团生产经营体系,即:每年的档案工作纳入集团生产经营计划,并设定考核指标,归档计划以生产经营计划的形式下发各单位;每年的档案工作计划纳入集团行政工作计划,并由总经理在职工代表大会的行政工作报告中向职工代表进行报告。档案部门通过经理办、技发办、经济运行处等业务部门的各项渠道收集钢铁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信息,并汇总到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收集的产业信息进行梳理、分析,每年形成6~8个专题信息研究报告,分送集团领导和各主要业务处室负责人,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参考。同时档案部门组织人员与经济运行处共同采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的生产经营数据,建设企业生产经营数据中心,建立大数据信息中心,为集团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3)档案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路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长期形成的,能成为企业全体职工普遍接受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是在企业的建设和职工队伍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企业物质文明相适应的一种微观上层建筑。档案不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简单的记录,而是系统分析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精心梳理,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价值取向。档案工作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缅怀历史、启迪未来、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战略服务。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可通过对企业档案价值挖掘,建立企业形象系统,实现企业档案的文化价值,比如:挖掘声像档案,发挥企业档案在企业形象宣传中的作用;开发荣誉档案,树立企业社会良好形象;编写先进人物宣传册,发挥企业英雄模范作用;全方位利用档案资源,展示企业文化。
(4)档案工作与厂情厂史融合路径。厂情厂史教育是回归溯源的传统教育,也是居安思危的警示教育,更是励精图治的励志教育。企业档案工作是维护企业历史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厂情厂史教育方面有责任对厂情厂史进行综合研究,形成厂情厂史的研究成果,为厂情厂史教育提供现实的教育素材。企业档案部门可以通过挖掘档案资源,梳理企业历史脉络,同时对企业历史进行系统研究,编研出企业史志等档案资料,形成厂情厂史的研究体系。为加强厂情厂史教育实效,档案部门建立企业厂情厂史馆,展示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档案和文物,与厂情厂史教育工作相融合,充分发挥档案的教育功能。
(5)档案工作与班组管理融合路径。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企业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班组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决策的实施。档案管理可以与班组管理相互融合,档案部门可与班组长协作,充分发挥档案记录的职能,对班组人员和班组岗位进行声像等记录,尤其对于优秀班组、关键岗位的资料收集与拍摄。同时档案部门对班组产生的各项资料进行归档,组织班组长等管理人员对收集到的档案资料进行分析,挖掘其蕴含的隐形知识,优化班组管理,确保生产安全,提升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班组建设,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为企业管理各项工作提供信息资源和智力支撑。企业档案工作也只有在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相融合才能获得活力和发展动力,同时也要求企业档案管理从业者解放思想,加强学习,具备融入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本文对企业档案管理融合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提出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厂情厂史、班组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1] 狄婧.浅谈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科教导刊,2012(29).
[2] 李和平.《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实施指南[M].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3] 苏洁.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4] 成佳秀.新形势下企业档案展览工作浅议[J].北京档案,2015(3).
[5] 薛晔.论中央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选择[J].北京档案,2014(7).
[6] 韩洪云,谷克宏.企业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