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天游娱乐挂机丨主页, 傲世皇朝登陆,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整体市场消费不振,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906万吨,同比下降2.4%,其中猪肉产量2574万吨,下降4.9%。据农业部预计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为1340万吨和163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2%和3.3%。
根据农业部对4000个生猪养殖村定点监测,6月份生猪存栏716.4万头,同比下降10.3%;比前4年同期平均水平低13.1%;能繁母猪存栏83.4万头,同比下降15.1%,比前四年同期平均水平低18.3%。
受产量增长、进口增加和消费疲软等诸多因素影响,从2014年2月初开始,生鲜乳价格进入下降通道,至今年6月第4周每公斤3.42元,累计降幅达19.9%。5月份,平均一头年产6吨的奶牛折合年收益为240元,同比下降95%。
从生产看,受国家政策刺激和前期市场行情带动,牛羊生产能力呈稳步增长态势。5月份定点监测存肉牛存栏13.82万头,同比增长0.4%,其中能繁母牛存栏同比增长3.6%,连续9个月同比增长。5月份监测村肉羊存栏470.77万只,同比增长1.5%,其中能繁母羊存栏同比增长2%,连续9个月同比增长。
分品种看,猪饲料和水产饲料降幅较大,肉禽饲料增长较快,蛋禽饲料、反刍饲料小幅增长。预计上半年猪饲料3600万吨,同比下降7.1%;蛋禽饲料1350万吨,同比增长3.4%;肉鳍饲料2300万吨,同比增长1.6%;水产饲料850万吨,同比下降0.7%;反刍饲料420万吨,同比增长6.5%。
猪肉价格忽高忽低,养殖业时现疫情,消费市场风云变幻。在这样的环境下,肉制品加工行业正面临一个转型期,上水平、调结构、接地气、创新品将成为肉制品行业健康发展之路。我们判断,中短期生猪供给将呈现持续收缩态势。短期来看,一方面生猪存栏处于历史低位,且散养户存在一定压栏。
专家认为猪肉总需求量保持增长但增速趋缓。主要表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家庭猪肉需求增长减慢;宏观经济增速减缓,企业猪肉需求增速逐年递减。总体上,专家预计2015年、2016年生猪的需求量折合头数分别为7.27亿头、7.28亿头,对应增速0.82%、0.16%。
生猪产业链包括育种、养殖、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1)育种环节包括核心群育种、祖代猪育种(一元猪)和父母代猪育种(二元),国内育种水平有待提升,行业较为分散;(2)养殖环节主要是指三元商品猪养殖,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处在分散至集中的整合期;(3)加工流通环节包括生猪屠宰加工和生鲜肉销售,屠宰行业相对养殖集中,仍有较大提升空间;(4)消费环节指整个市场对猪肉以及加工制品的需求和消费。生猪产业链由上至下逐渐集中,上游养殖行业最为分散,下游屠宰加工行业略微集中。
国外育种技术已经成熟,且行业集中化程度极高。(1)全球生猪育种大国主要有美国、加拿大、丹麦、法国和英国等。(2)当前生猪育种行业处于分子育种阶段,全球养殖量较大的有十多个品种,主要来源于美国和欧洲,包括约克夏、长白、杜洛克等。(3)全球最大的生猪育种企业是英国的PIC国际种猪集团,其年销售种猪可达300万头,前四大种猪销售企业的年种猪销量约为600万头。
(1)目前国内生猪主要品种基本源于国外,由于国内原种繁育技术相对落后,需要不定期的从国外引种以补充国内核心原种群。(2)下游客户主要是中等规模或者较小规模的养殖场。其中,中等规模的养殖场引进二元种猪,并生产销售三元猪;较小规模的养殖场引进仔猪,并养殖成三元猪销售。(3)核心种群的性状维持依赖于不定期的外国种猪进口,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
养殖育肥环节属于生猪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其流程是出生断奶保育育肥出栏,期间共耗时约170天。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现阶段特征为:(1)生猪养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及华北地区,与玉米种植地理分布重合度高;(2)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处在分散至集中的整合期。
我国生猪养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及华北地区,国内生猪出栏大省包括四川、山东、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生猪养殖主要分布于这些地区的原因有:(1)长江流域淡水资源丰富,满足生猪养殖对淡水的大量需求;(2)华北、华中、西南气候适宜,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相对适宜发展畜牧业;(3)华北、西南是玉米(猪饲料主要原料)主产区,饲料原料价格和运输成本较低,因而当地生猪养殖成本相对较低。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但规模化进程正逐步推进。大型养殖企业逐步摸索适合自身快速扩张的经营和养殖模式,中小散户在较为恶劣的行业环境中缓慢扩张,多数被淘汰。从现状来看,中国生猪养殖总规模不断扩张,生猪养殖场总数持续上升。从结构上来看,出栏少于100头的养殖场数量迅速下降,大型养殖场的数量和出栏占比呈稳步上上升的趋势。
与此同时,中国生猪的产量不断攀升,达到7.2亿头的水平,进入21世纪至今增速为41%。生猪养殖规模化主要有以下三大驱动因素:(1)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养殖规模化势在必行;(2)监管与补贴进一步的推动养殖行业横向整合;(3)中游屠宰环节的整合,倒逼养殖行业转型。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养殖规模化势在必行。上世纪70年代后,我国总人口增幅迅速下行。由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进入21世纪后农村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农村人口持续减少,限制了技术不过关,需要大量人力来维持日常运作的散养户和小养殖场的发展,生猪养殖规模化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补贴与监管进一步推动了养殖行业的横向整合。第一,近年来国家对规模化养殖场的补贴力度持续增大,除了按规模给予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补贴外,还为规模化养猪场设立的设备、环保、育种、保险和疫苗补贴。第二,2014年国家相继发布《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新环保法》,加强了对生猪养殖行业污染的防治工作,各省级单位也实行了配套办法要求养猪场对废物废水的排放进行治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法》的施行,推动了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在养殖门槛提升、环保成本上升、市场风险加大的行业背景下,规模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及规模效益会进一步的推动行业横向整合。
中游屠宰环节的整合,倒逼养殖行业转型。相对发达国家我国生猪屠宰行业较为分散,但集中程度高于养殖环节,《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的颁布,有利于刺激屠宰企业整合加速,进而促进生猪屠宰行业的现代化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纲要提出,2015年淘汰50%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的生猪屠宰产能,其中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80%左右。这无疑为大型企业提高市场份额提供了良机,而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冷链的发展,冷鲜肉市场将不断增长,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将相应提高。
生猪经过屠宰厂后主要有几种产品形式:白条猪、分割猪肉、副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其中白条猪主要流通至经销商、零售市场以及食品加工企业;分割冷冻猪肉主要进入超市销售。我国生猪屠宰行业的现阶段特征为:(1)产能总量严重过剩,落后产能比重过大,部分定点屠宰企业设备设施简陋,未达到相关标准,屠宰操作规范和检验检疫制度尚未落实;(2)产业集中度偏低,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恶性竞争严重;(3)屠宰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欠缺;屠宰执法在人员、经费、装备和检测能力等方面仍严重不足。
影响生猪供给的因素,主要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类指标:(1)短期我们主要参考生猪出栏量和屠宰量指标,且二者正相关性较强。(1)中期我们主要参考生猪存栏指标和仔猪价格,且二者高度相关;(2)长期我们主要参考生猪存栏量与能繁母猪存栏量,二者高度相关。
生猪出栏量下滑,定点企业屠宰量下滑。2015年3月生猪出栏2.03亿头,同比减少6%,环比减少3.72%,生猪定点企业屠宰量为1658万头,同比减少8.34%,环比减少19%,市场猪源并不充沛,市场供给相对减少。据草根调研发现,目前屠宰企业不得不上调收购价格,但是本次猪价上行并未带来养殖户补栏量的上升,30%以上的散养户选择退出养殖行业,预计生猪出栏会持续紧张。
现阶段出现生猪供给紧张的局面一方面源于,现有生猪存栏处于历史低位并在持续下降。生猪存栏自2013年11月的46856万头的高点开始震荡下降,目前下降至3.87亿头,下降幅度为17.4%,从幅度上看,当前生猪存栏比过去五年平均存栏量低14.3%;从时间维度上看,生猪存栏已经连续15个月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存栏量。
另一方面源于养殖户压栏惜售。现阶段母猪/生猪存栏比例达到10.4%,创下同期新低,说明目前全国各地养殖户的压栏普遍存在;我们的全国各地的草根调研也发现,养殖户生猪出栏体重普遍超过标准体重(110公斤)10%以上。
全国22省市仔猪平均价格从1月中旬(17.38元/千克)已攀升至31.48元/千克,涨幅81%。(1)据调研发现,仔猪价格上升并非补栏热情提升所致,而是能繁母猪淘汰幅度增加导致仔猪供给减少(短期难以逆转),近期仔猪价格走势明显好于生猪价格走势;(2)仔猪与生猪价格出现严重背离,两者价格比高达2.3,逼近2011年高值。
肉价大跌,肉制品加工行业反而量降利减。据专家介绍,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由于供大于求及宏观调控引导不足,造成生猪收购价及肉价大幅下跌。据养猪大省河南省商务厅的数据,今年4月中旬全省生猪价比2013年12月底下降34%,而相比去年同期,河南省猪肉批发价下降34.4%,零售价下降10.7%。全国许多中心城市肉价下跌比例还要高。
与人们正向思维相反,肉价下跌而肉制品行业却没捞到什么好处,老百姓购买低价冷鲜肉替代香肠火腿,还有很多地区的消费者自己灌肠。香肠火腿市场需求的下降,导致速冻调理食品价格平中有降,肉制品行业产销量下降、利润下行。
长期以来在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消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1980年以来肉类消费结构出现两次快速变化,首先1989年至1996年是牛肉消费的快速增长,紧接着1997年至2014年羊肉消费的占比的快速增长。在2005年之后肉类消费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猪肉消费占比保持在85%的水平。肉类消费结构的改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居民收入的提升,二个是饮食习惯的变化。
居民收入的提升增加牛羊肉需求。相对于猪肉而言,牛羊肉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所以收入提升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直接体现在牛羊肉的消费量增长上。高收入家庭的牛羊肉消费量显著高于低收家庭,且猪肉消费占比相对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收入的增加将带来牛羊肉消费增多。其次,受到中国部分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和西方餐饮习惯的影响,我国多数人口饮食习惯发生改变,牛羊肉需求增大。
国内肉制品加工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瞄准肉制品行业前沿,不断探究肉制品行业和肉制品产品的发展趋势,将特色食材和中西菜肴风味引入肉制品产品的开发。这些概念和风味的肉制品产品已有企业实现,被众多客户认可,提升了客户产品的品位和价值。
“活禽宰杀限制令”出台后冷鲜冷冻肉类以一种全新的高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这也让禽与冷鲜冷冻的激战也愈演愈烈,“健康”谁能保障,但随着国家对冷鲜冷冻食品的重视,一系类的标准和相关政策出台,冷库、冷链企业的核准资质正在一项项增多,未来冷冻冷鲜肉类将会迎来市场春天。
随着浙江、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出台“活禽宰杀限制令”,冷鲜冷冻肉类以一种全新的高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而它与活禽肉类的激战也愈演愈烈,究竟是谁在这场大战中更胜一筹?从生长、屠宰、运输到人们的餐盘,这几种肉类底孰优孰劣?
从活禽到宰杀,其最容易沾染细菌的环节就是屠宰。污水横流、满地毛羽,是多数人对菜市场现场宰杀的印象。集中屠宰因为规模大,屠宰量大,各地在审核的时候都有相关一系列标准,监控、管理也非常集中,如:《广东省家禽经营管理办法》明确了家禽屠宰场的选址要求:应在地势较高、干燥、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无有害气体、粉尘及其它污染物、便于污水治理排放的地区,且要远离人口密集区。活禽宰杀出场必须“一日一清洁消毒,一周一大扫除,一月一休市”。如此看来,集中屠宰比菜市场个体户的确可靠多了。
宰杀后,活禽被人们直接拎回家食用,而生鲜冷冻肉类就要开始低温处理。这也是人们不愿意选择生鲜冷冻肉的最大原因冻了那么久,运输那么久,还能新鲜?从技术上来说,肉类无论是冷鲜还是冷冻,都可通过低温明显抑制细菌繁殖,达到杀菌效果,比直接拎回家的常温卫生、安全,且正确解冻后与鲜肉在口感上无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国外诸如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许多国家没有活禽宰杀,甚至没有现宰现吃这个说法。
“可有人从超市买冷冻肉,回来解冻肉都臭了,是怎么回事?”其实,冷鲜冷冻肉类远远不止“不发臭”这个标准,其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肉质口感、细菌多少都有严格标准。要维持冷鲜冷冻肉的新鲜度、营养与口感,冷鲜肉类必须从屠宰后清洗、包装、集装到库、车辆运输、超市冷库、超市冷柜全程保持0-4℃,而冷冻肉类是零下18℃左右。
大型屠宰场通常都供应周边几个市区的肉制品,运输过程从几小时到几十小时不等,有些不规范的小型冷链环节公司为了取得利润常常不择手段,比如为了节省运输车的耗油量关闭控温,这就直接导致冷鲜冷冻肉品质的下降。而某些超市为了追求利润,将解冻未卖完的肉又再次冰冻等待下次售卖,这更是容易造成冷鲜冷冻肉变质腐坏。
这是目前国内冷链发展不完善,不规范的结果,但是,这类现象正在得到逐步好转。随着国家对冷鲜冷冻食品的重视,一系类的标准和相关政策出台,冷库、冷链企业的核准资质正在一项项增多,未来冷冻冷鲜肉类将会迎来市场春天。
在专家们看来,广州具备了发展生鲜冷链的条件。“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生鲜冷链产业在全国是中等偏上的水平。当然,我们仍然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比如说我们的冷藏车拥有量不是很好,与国外相比,广州市还是比较低的水平。广州冷库统计是80多万吨,全国现在是3000多万吨;冷藏车也很少,全国是88万辆,广州市是几千辆。”国际制冷学会冷藏运输委员会副主席、广州大学教授谢如鹤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对供应商这一块,要制定强制性标准。各个环节要怎么处理,卫生条件、温度条件、操作人员、管理流程等,都要有强制的标准来保障它,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准入和推广机制。没有这些条件,就没有生鲜鸡销售商的资格条件。”谢如鹤说,他认为政府在此方面应加强全程监管。
“到目前为止,广东省未出台关于家禽定点屠宰的管理规定,也未出台家禽屠宰场的标准管理办法。但在生产运作过程中,我们天农公司屠宰加工厂这样的生产单位,最基本都应通过ISO90012008和HACCP的认证,要符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规定,例如环保、工商、质监、农业等,同时获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天农公司给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回复中如是表示。
据广东省家禽业协会统计,广东省已注册的家禽屠宰加工厂总共有16家。目前生产的冷鲜禽肉基本上都是以供港销售为主,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配有大规模的屠宰厂,而且大部分的屠宰加工企业尚未实现满负荷运转。
“企业可通过增加生产班次,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设备、厂房进行升级改造来提高产量。”江丰公司副总裁江伟烽表示,江丰目前拥有一条单班日产能1.5万只的冰鲜屠宰线,如果市场需求增加,公司可立即施行两班生产。
“如果政策推动效果理想,我们希望能很快将屠宰量提升到每日7万只,那时候我们的产品就能大批量地覆盖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等市场。”天农公司总裁张莹表示,此次政府推进生鲜鸡销售的决心不小,作为供应商,天农公司也将积极做好扩大销售的准备,不仅将逐步在海珠等区布置4-6个中转库,还将积极提升生鲜鸡的配送能力。
就在第一批试点供应商推出不久,广州又确定了第二批4家试点生鲜家禽屠宰企业,分别是广州市良田鸽业有限公司、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荣利家禽养殖加工场、广州市华名养殖发展有限公司和广东温氏佳润食品有限公司,4家企业主营鸡、鸭、鹅、鸽等家禽品种。而更多的企业还在排队申请中。
“江西是农业大省,水产品、畜产品、禽类产品都挺丰富,但冷冻冷藏行业的发展却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符。”邓志华说,据粗略统计,我省冷冻冷藏食品行业年销售额在300亿元左右,但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商家是单纯做销售的,没有自己真正的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话语权,即便再发展若干年,还是无法形成产业规模。”江西省冷冻冷藏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表示,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向多样化、快速化的方向发展,对安全、营养、方便的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南昌物流与供应链协会秘书长高学敏说:“从养殖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类农产品要经过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即便农产品在加工前是符合标准的,但如果在流通环节出了问题,还是会影响产品品质。”夏季气温高,如果在常温下运输肉类、水产品和果蔬,会造成较大的流通腐损率,食品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高学敏表示,南昌乃至江西的冷链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远未形成与农业大省相称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南昌的冷库面积只有20余万平方米,其中立体库不到10%,且不少冷库仍采用老技术,功能比较单一,利用率偏低,这与周边省市的冷库规模有较大差距。
但冷链车的成本较高,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目前南昌尚没有形成规模的冷链物流企业,难以提供全程综合化冷链物流服务。尽管部分企业有少量冷链车,大多也是经过改装或租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满足不了配送量的需要。
“未来10年,南昌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将至少呈现2位数的稳健增长。”高学敏认为,物流行业投入回报的周期比较长,当前物流企业的用地成本又比较高,这些都制约了冷链物流的发展,期待相关部门加大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产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话题,那么大家对动植物化学药物残留的知识是否清楚呢?是否存在误区呢?为探明我国农兽药标准制修订进展情况和农兽药残留标准制定的原则与科学性,我们来听听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成员顾宝根研究员、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简秋研究员和中国兽
农药残留是指农作物使用农药后残存于农产品中的农药母体、代谢物、反应产物及杂质等;而兽药残留是指食用动物在使用兽药后,蓄积或残存在动物组织器官中或进入泌乳动物乳汁或产蛋禽蛋中的药物原形、代谢物和杂质等。跟我们人类生病了就要打针吃药一样,动物生病了需要用兽药治疗,农作物发生病虫害了,需要使用农药防治。无论哪个国家,农业生产中都需要使用农药和兽药,一般来说,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农兽药使用的数量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的统计,发达国家农药使用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5-2.5倍。因此,各国生产的农产品都会有农药或兽药残留。
国际上制定了统一的农药兽药残留标准(即农(兽)药最大残留限量,MRL)制定的方法和程序,我国也采用国际的标准和方法,在标准制定技术、规则和程序上与国际食品法典(CAC)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一样。
农兽药残留标准是根据药物的毒性、农产品中药物的残留量、我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利用风险评估技术计算得出的。一般至少要经过四个步骤。一是通过哺乳动物试验来测定农药、兽药的毒性,并确定每日允许摄入量,即人一生中每日从食物或饮水中摄取某种农药和兽药而对健康没有明显危害的量。二是通过规范的残留试验研究确定农药在植物中、兽药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和降解过程,以明确农药、兽药在作物或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与分布,进而确定其残留量。三是根据中国人膳食消费的量和结构,确定每一个人一天要摄入各类农产品的量及其在全部食物中所占的比值。四是通过风险评估计算确定最大残留限量值。
需要指出的是,在制定残留标准时,以最大可能的安全风险为基础,也就是以一个人一生天天吃某种农产品和可能吃的最大量来计算;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物种间的差异以及孕妇和儿童的安全,在计算时增加了100倍的安全系数,也就是说,标准值通常为风险评估安全值的百分之一,因此标准是十分严格的,而且有很大的保险系数。所以,食品含有农药、兽药残留不可怕,只要残留量低于标准就是安全的。
按照国际惯例,残留标准制定都须遵循技术科学、规则公平和过程透明的原则。在规则上,以贸易公平为原则。须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透明原则的要求,向WTO成员或组织通报本国拟实施的农兽药残留标准,接受各成员对标准科学性和公平性的评议。我国制定的农药和兽药的残留标准都是经过各国政府官方评议的。在程序上,以公开透明为原则。按照《食品安全法》公开透明要求,农药残留标准制定全程向社会公开,起草阶段,需在官网上广泛征求国内社会公众和相关行业部门的意见。经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接受WTO各成员国的评议,评议通过后由卫计委和农业部联合颁布实施的。
农兽药残留标准是农产品的安全阀,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前,我国农兽药残留标准存在标准数量少、标准制定滞后、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食品安全法》颁布后,我国加快了农兽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步伐。通过五年多的努力,我国已制定了覆盖所有重要农产品的农药和兽药参考标准体系,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
2014年,农业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规定了387种农药在284种(类)食品中3650项限量指标。该标准规定的残留限量,覆盖了蔬菜、水果、谷物、油料和油脂、糖料、饮料类、调味料、坚果、食用菌、哺乳动物肉类、蛋类、禽内脏和肉类等12大类作物或产品。除常规的谷物、蔬菜、水果外,包含了果汁、果脯、干制水果等初级加工产品的农残限量指标。我国已对135种兽药做出了禁限规定,其中有兽药残留限量规定的兽药94种,涉及限量值1548个,允许使用不得检出的兽药9种,禁止使用的兽药32种;建立了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519项。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农兽药残留标准数量还比欧美发达国家少,但欧美许多残留标准并不是仅仅为食品安全而制定,对于本地区和本国不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大量标准主要是为贸易壁垒服务。目前我国是制定标准最快的国家,而且主要根据食品安全需要而制定,现有的农药和兽药残留标准基本覆盖了百姓经常消费的植物性和动物性食品种类,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
人们往往喜欢拿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作比较。应该说各国农兽药残留标准确实存在差异,这是由残留标准制定时各国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不同的食物消费结构、以及不同的目的等所决定的。从技术层面讲,各国的农业生产、农兽药使用情况和食物结构不同,因此,同一农药、兽药在同一作物或动物上的残留标准会存在一定差异。从管理层面讲,尽管制定农兽药残留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但现在各国越来越将农兽药残留标准作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
以农药残留标准为例,各国农药残留标准有时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对于本国不使用的农药,往往制定最严格的标准。如欧盟和日本对本国没有登记使用的农药按照一律限量标准(即0.01-0.1mg/kg)执行;但是在本国登记使用的农药,即使农药毒性高,其标准却松。如美国、日本允许使用高毒农药甲胺磷,因此规定甲胺磷在甘蓝、花椰菜上的标准均为1mg/kg,而我国由于已禁止生产和使用,残留标准全部是0.01mg/kg。二是本国没有或主要依靠进口的作物,
标准就严。如氯虫苯甲酰胺是个新型杀虫剂,欧盟在葡萄上的标准为1mg/kg,而在大米等粮谷上却为0.4mg/kg,茶叶上为0.02mg/kg。葡萄可以鲜食,而且吃得量也大,而大米不能直接食用,需要经过蒸煮,煮饭的高温有利于农药降解,按理允许的残留标准比葡萄松;但葡萄和葡萄酒是欧洲的优势作物和农产品,所以制定的标准松;而水稻和茶叶主要进口,标准就严。三是同一作物,各国标准也不同,如克菌丹在稻谷中的残留标准,日本是5mg/kg,欧盟为0.02mg/kg,相差250倍。
我国制定残留标准主要为食品安全服务,很少涉及贸易保护问题,是科学的,适合我国食品安全要求的,具体标准有的比发达国家低,有的比发达国家高。如新农药甲氧虫酰肼在我国甘蓝上的标准为2mg/kg,而美国和日本为7mg/kg;马拉硫磷在柑橘、苹果、菜豆中的标准为2mg/kg,在糙米中为1mg/kg,均严于美国8mg/kg的标准;嗪草酮在大豆中标准为0.05mg/kg,而美国为0.3mg/kg,欧盟和日本为0.1mg/kg。由此可知,在标准的水平方面,很难比较各国残留标准的高低,拿别国的标准来衡量我国食品的安全性是错误的。不管各国残留标准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残留标准都是根据安全风险评价而制定的,因此符合残留标准的农产品是安全的。
为了协调和统一残留标准,减少贸易壁垒,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负责制定农药残留国际标准,但实际情况是,即使有国际残留标准,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执行自己的本国标准,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为制定残留标准能力弱,往往执行国际标准。我国现在是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标准委员会的主席国,为起表率作用,我国的农药残留标准尽可能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而不是欧美日标准)接轨。在我国3650个标准中,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也制定标准的有1999项,其中,1811项我国标准等同于或严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占90.6%。
尽管我国已基本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兽药残留标准体系,但还不能全面满足食品安全工作的需要,更不能满足食品进出口和贸易纠纷处置的需要;同时由于种植业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农药残留标准还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农业部正在加快制定完善农药残留标准体系,计划通过五年努力,使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及其配套检测方法标准达到10000项以上,实现农药残留标准“三覆盖、二衔接、一保障”,即限量标准覆盖所有批准使用的农药品种和相应农产品,检测方法覆盖所有限量标准,实现与香港《食物内除害剂残余规例》和国际标准相衔接,有效保障我国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实现这个五年工作目标,农业部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首先,优先评估转化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实现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其次,采取多种方式,分批组织制定新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优先制定我国已批准使用农药、但尚未制定残留限量标准,以及完善蔬菜和水果等鲜食农产品残
留限量标准等。第三,对《食品安全法》颁布前制定的检测方法标准进行集中清理修订,解决农药残留限量配套检测方法标准的问题。第四,制修订《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等基础技术规范,规范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技术,保障标准制定的科学合理性。
:小肽是动物降解蛋白质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由2个或2个以上的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其吸收在总饲粮蛋白质的吸收中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肠道对小肽的吸收利用及其调控机制,肠道小肽感应与胃肠激素分泌和摄食调控,肠道小肽利用对肠道健康的调控,以及小肽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随着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研究的深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肽营养的重要性。蛋白质在动物肠道内必须被降解为游离氨基酸(freeaminoacids,FAA)或小肽才能被肠道所吸收,小肽的吸收在总饲粮蛋白质的吸收中有重要作用[1],其吸收利用不仅在氨基酸消化、吸收和代谢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维持动物的肠道健康、机体免疫功能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概述小肽吸收利用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为其在动物营养中的更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肠道PepT1属于溶质载体家族(solutecarrierfamily15,SLC15),不同种类动物小肠中PepT1的mRNA长度和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数目不同,其中猪的2条PepT1mRNA长度分别为2.9和3.5kb,所编码的蛋白质由708个氨基酸组成,预测有12个跨膜区域。PepT1所需的最佳pH在6.0~6.5[2]。
PepT1主要在消化道中表达,在不同种属动物肠道中PepT1的分布并不一致,但基本上在小肠各部位都能检测到PepT1的表达,而在结肠中正常情况都没有表达[3]。这表明猪肠道对小肽的吸收转运主要发生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不同品种猪肠道表达也存在差异[2,4-6]。Chen等[4]用核酸免疫印迹(Northernblot)的方法,发现杂交猪中仅在小肠中检测到PepT1mRNA,其中空肠表达丰度最高,其次为十二指肠,回肠最低,结肠不表达。邹仕庚等[5]发现,长白猪十二指肠PepT1mRNA的表达丰度显著高于空肠和回肠,结肠无PepT1mRNA的表达。Wang等[6]发现,藏猪空肠后段PepT1mRNA表达丰度最高,显著高于十二指肠、空肠前段和回肠。不同猪种肠道PepT1mRNA的表达在断奶前具有不同的发育模式,而在断奶后则具有相似的发育性变化;同一猪种不同肠段PepT1mRNA的表
达模式不同,但空肠和回肠在断奶后具有相似的发育性变化,都表现为在生长期(60~90d)有表达的峰值[5]。肠道PepT1的表达量随着肠上皮细胞的成熟而增加,沿着小肠隐窝-绒毛轴,PepT1在小肠高度分化的细胞(绒毛顶端)中表达的最丰富,但在未分化细胞(隐窝)中表达量减少。不过,PepT1在刷状缘膜的限制表达可受发育调控,18日龄和刚出生胎儿十二指肠中PepT1蛋白表达发展到近顶端细胞质、基底细胞质和基底膜以及顶膜,在断奶和成年时,PepT1蛋白只表达在刷状缘膜[7]。
PepT1有一个广泛的底物谱[3],能转运大约400种二肽和8000种三肽以及很多肽类化合物。像其他营养载体一样,PepT1能被其底物上调[8],其调节作用是通过增加细胞膜上肽转运蛋白的丰度来实现的[1]。饲粮蛋白质水平是调控PepT1活性的重要因素,其调控机制为直接依赖底物[1]。一般来说,PepT1的表达和活性与饲粮蛋白质以及小肽的水平成正比。高质量的蛋白质饲粮进入消化道被迅速地降解,肠腔中二肽、三肽和FAA浓度增加,成为激活PepT1基因转录的信号,刷状缘膜上的PepT1表达增加,小肽的转运效率提高[9]。PepT1还受激素、昼夜节律和生物体的发育阶段等的调控[10-12],已证实许多内生和外生因子(激素、生长因子、5-氟尿嘧啶、环孢霉素)能调控PepT1表达。研究发现,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humangrowthhormone,rhGH)在基因水平上对PepT1有调控作用,rhGH不但促进了正常细胞二肽载体的转运功能,对缺氧复氧损伤后细胞的二肽载体的转运和摄取功能同样具有明显的上调作用[13]。夜间小鼠体内PepT1的活性会显著提高,但当小鼠处于空腹或打乱白天按时饲喂的模式后,其体内的PepT1迅速改变,以适应肠道对营养的需求[14]。在PepT1的结构中存在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和蛋白激酶A(proteinkinaseC,PKA)的结合位点,因此,PKA和PKC的抑制剂或激动剂均能调控PepT1的转运活性。Chen等[11]发现植物乳杆菌能提高PepT1表达,从而提高其介导的氨基酸的吸收,可能就是通过改变PKC的活性实现。PepT1在小肠中的特异性表达受肠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相关的转录因子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audal-typehomeoboxtranscriptionfactor2,CDX2)的调节[15],而这种调节在PepT1与转录因子特异性蛋白1(specificityprotein1,Sp1)的相互作用时发生,Sp1具有PepT1启动子的识别位点,可以控制PepT1的活性[12]。此外,有研究证明肠上皮细胞PepT1在转录后水平的表达是通过微小RNA(miRNAs)调节[7]。
蛋白质在体内主要是以小肽形式被吸收,小肽与FAA的转运是2个完全相互独立的系统[16]。小肽的转运发生在细胞膜上[10],在PepT1被克隆和鉴定之前,就确认在肠上皮细胞刷状缘膜存在载体介导的肽转运机制。通过PepT1与氢离子(H+)协同转运是二肽和三肽吸收的主要途径。小肽分子和H+经PepT1协同转运到细胞内,H+再经细胞顶膜侧的钠离子(Na+)/H+转运至细胞外,将Na+置换到细胞内,维持细胞膜的质子驱动力;而基底膜的Na+/钾离子(K+)-ATP酶(ATPase)通过Na+/K+交换,把细胞内的Na+泵出,以维持细胞内外Na+浓度梯度(图1)[1]。PepT1在肠上皮细胞顶膜上表达,绒毛顶部存在酸性微环境,可以强化H+的内流作用。除了通过PepT1转运,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peptides,CPP)可以携带小肽进入细胞(图1)[1],CPP能穿过细胞膜发生转位,同时携带寡肽、肽核酸、质粒、蛋白质和脂质体等进入细胞内。CPP如何在质膜上转位的机制还不清楚,这可能通过直接穿透或不同类型的内吞作用并释放内涵体,转位可由CPP的阳离子基团与质膜上的负电荷结合而启动。CPP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转运载体,运输不能透过细胞质膜的基团。细胞间紧密连接通透性的增
加也可使小肽通过细胞旁路进入细胞(图1)[1]。肽或肽类似物经细胞旁路的吸收可能受饲粮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Komori等[17]发现,辣椒素抑制了大鼠空肠和回肠头孢氨苄的吸收,主要是因为降低了PepT1介导的跨膜转运;但是,辣椒素促进了头孢氨苄经细胞旁路的通透。这说明肽的跨膜转运与细胞旁路通透可以独立受到调控。
蛋白质消化产物主要以二肽和三肽的形式通过肠细胞顶膜上的PepT1被吸收进入肠上皮细胞[18],将完全或部分被肠细胞中的二肽酶和三肽酶水解,以小肽或FAA的形式进入血液循环。但是,在消化过程中二肽和三肽被释放到什么程度以及以何种数量和比例吸收进入循环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正常生理情况下,绝大多数进入小肠的小肽离开浆膜前,已被迅速水解为FAA。肠黏膜上皮细胞胞质内和胞膜上均有二肽酶,胞质内二肽酶活性高于胞膜上。尽管在刷状缘膜二肽酶的活性有限,二肽和三肽正常的细胞腔水解发生的非常迅速。在体外培养的肠上皮细胞也会迅速将胞浆内的肽酶释放到培养液中[7],从而迅速降解培养液中的小肽。而在某些生理和药理试验发现某些完整的小肽能进行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小肽量因肽的氨基酸组成、构型及肽腱抗肽酶水解能力不同而异[19]。在水解过程中释放
的某些自由氨基酸可能作为二肽酶的抑制剂,因此大量的二肽和三肽可能绕开酶解到达肽转运载体[18]。代建国等[20]研究发现,甘氨酰亮氨酸(Gly-Leu)和组氨酰亮氨酸(His-Leu)在断奶仔猪小肠刷状缘膜囊(brushbordermenbranevesicles,BBMV)体系中不水解,推断可能因为Gly-Leu和His-Leu具有抗水解性或者此体系中不含有水解这2种二肽的肽酶。
近年来,胃肠道作为味觉感应器官的研究越来越多,胃肠道识别到营养物质或非营养物质后,启动调控消化、吸收、采食和代谢的级联过程。与其他营养物质感应机制类似,肠道消化产生的肽类经PepT1跨膜运输引起细胞体积和细胞膜电势的变化,从而启动信号传导;PepT1可直接充当肽类的感应器或激活细胞膜或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引起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大量蛋白质表达和活性的改变[21]。通过肽酶的抑制、雷帕霉素靶标(targetofrapamycin,TOR)组件的RNA干扰(RNAi)沉默证实了细胞内肽类水解是感应系统的一部分,PepT1可协调短肽的吸收、细胞内氨基酸库和TOR信号,PepT1功能可能直接影响TOR通路[10]。
肠上皮细胞中PepT1的感应途径传导信号到肠内分泌细胞,能诱导多种激素分泌[26]。尤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是提高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维持细胞功能的关键。Matsumura等[26]研究发现二肽甘氨酰甘氨酸(Gly-Gly)能引起转染PepT1的肠内分泌细胞STC-1细胞膜去极化,细胞内Ca2+浓度显著升高,刺激生长激素呈pH依赖性分泌,而阻断Ca2+通道后,激素分泌也被抑制,说明PepT1通过L型电压依赖性Ca2+离子通道(L-typevoltage-dependentCa2+channel,L-VDCCs),导致胞外Ca2+内流,从而介导寡肽诱导的激素分泌。Fourchaud[23]利用野生型和PepT1缺失型小鼠研究发现,PepT1选择性地介导二肽和三肽混合物刺激GLP-1的分泌,在野生型小鼠中PepT1的底物Gly-Gly、甘氨酰肌氨酸(Gly-Sar)和头孢菌素等都能诱导GLP-1
的分泌,而且同样也依赖于Ca2+的内流。此外,鲜味受体T1R1/R3也介导GLP-1分泌的信号通路。鲜味肽谷氨酰谷氨酸(Glu-Glu)和赖氨酰甘氨酸(Lys-Gly)分别在pH为6.0和7.4时,能诱导GLP-1的分泌,这种鲜味肽诱导GLP-1分泌的pH依赖性与底物装载和PepT1构型的pH依赖性变化一致。因此,选择性鲜味肽诱导GLP-1分泌存在2条信号通路,分别是PepT1介导肽转运和鲜味受体T1R1/R3对肽或氨基酸的感应。同时,在野生型和PepT1缺失型小鼠中发现,PepT1并不参与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的分泌[23]。但很多研究已证实PepT1的底物能刺激内分泌细胞STC-1中CCK的分泌[8],STC-1细胞中并不表达PepT1,因此还可能存在其他感应系统引起CCK的释放。
通过饲粮营养物质促进胃肠激素分泌被认为是一种体重控制中诱导饱感和摄食代谢控制的有效方法,小肽刺激分泌的胃肠激素可以激活迷走神经和相应的靶细胞(如激活胰腺的细胞释放胰岛素)或随血液循环作用于大脑中枢,从而调控摄食。PepT1选择性的调节二肽和三肽进入肠细胞的吸收,被认为在营养感知过程和饱感调控中发挥作用[23]。在营养不良、短期绝食或者长期饥饿的情况下,PepT1被诱导表达[27]。Darcel等[28]在小鼠的研究中表明,PepT1可能介导蛋白吸收刺激迷走神经传入、引起饱腹感信号。Nssl等[29]发现PepT1缺失小鼠采食高蛋白质水平饲粮与野生型小鼠相比,采食量显著降低。
大量研究表明,小肽对肠道健康和功能发挥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善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肠上皮细胞增殖,促进有益菌群繁殖,提高肠黏膜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从而促进肠道发育、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30-33]。在手术后或烧伤烫伤中常用谷氨酰胺二肽强化的肠外营养来改善负氮平衡,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32]。在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甘氨酰谷氨酰胺(Gly-Gln),可减轻由脂多糖激发的生长和免疫功能的抑制[31],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可以改善应激状态下肠道免疫功能,减少细菌易位[33]。小肽可有效降低自由基氧化速率和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从而发挥其抗氧化作用[30]。Ala-Gln改善小肠绒毛形态结构和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还可能是提供了小肠吸收利用的谷氨酰胺,提供了氧化利用的燃料和氮源,合成嘧啶和嘌呤等,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分裂复制[34]。
胞因子的分泌[35]。此外,fMLP通过基底外侧膜流出已被证实,fMLP和其他小甲酰肽可能被固有膜上的巨噬细胞吸收,这些小甲酰肽可能通过巨噬细胞内受体参与免疫反应的激活,如核苷酸结合位点区-亮氨酸重复序列(nucleotidebindingsiteleucine-richrepeats,NBS-LRR)蛋白就参与细胞内细菌及其产物的识别(图2)[35]。研究表明miR-92b能有效地抑制促炎细菌多肽引起的肠道炎症,这主要是通过作为hPepT1表达的重要阻遏物,因此,用miR-92b来调节hPepT1表达对治疗肠道炎症有很好的疗效[7]。PepT1既是营养载体也是药物载体[11],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肠道药物吸收,甚至是在黏膜功能损伤的状态下[18]。Dalmasso等[36]研究表明,PepT1介导三肽赖氨酰脯氨酰缬氨酸(Lys-Pro-Val,KPV)转运,抑制NFB的激活,减弱Caco2-BBE细胞系和白血病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为了改善肠道吸收功能,小肽已被考虑作为氨基酸来源,目前小肽在动物营养应用研究中最多且有好的效应的是含谷氨酰胺的二肽Ala-Gln和Gly-Gln以及三肽精氨酰甘氨酰谷氨酰胺(Arg-Gly-Gln)。谷氨酰胺是哺乳动物血浆和母猪乳汁中一种含量非常丰富的FAA,是快速分裂增殖细胞如肠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在促进肠道损伤修复以及维持正常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谷氨酰胺溶解度低,仅为35g/L,而且遇热不稳定,对酸性环境敏感,易降解成有害的
焦谷氨酸和氨,在饲粮中直接添加会影响其吸收利用,导致谷氨酰胺在动物实际生产中应用非常困难。而含谷氨酰胺的小肽被吸收到动物机体后迅速释放出谷氨酰胺,提高血浆谷氨酰胺浓度,从而发挥谷氨酰胺作用。含谷氨酰胺的小肽不仅吸收转运速度快、稳定性好,已在仔猪、肉鸡和鱼类等动物中证实对促进肠道健康、缓解应激、提高生长性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在仔猪中应用最广泛[33-34,37-38]。
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Ala-Gln能促进体内蛋白质合成,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促进仔猪生长[31]。邓宸玺[34]研究发现,Ala-Gln可显著降低仔猪断奶应激造成的腹泻,提高仔猪小肠Na+/K+-ATP酶、二糖酶活性,促进空肠黏膜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sodium/glucosecotransporter1,SGLT1)mRNA的表达,从而增强断奶仔猪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功能。饲粮中添加0.3%的Gly-Gln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体重,降低腹泻率,尤其对14日龄的仔猪效果最为明显[37]。Gly-Gln二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抑制蛋白质分解,促进肠道黏膜修复,降低血液皮质醇浓度,从而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仔猪生长发育[31]。Arg-Gly-Gln能够提高空肠组织谷氨酰胺酶活性,从而增强断奶仔猪肠上皮细胞对谷氨酰胺利用,促进空肠细胞增殖,抑制Caspase-3介导的细胞凋亡,提高二胺氧化酶(diamineoxidas,DAO)的活性,缓解黏膜细胞损伤并降低细胞膜通透性,从而提高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
小肽的吸收利用机制及营养功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小肽主要在肠道经PepT1吸收,经PepT1跨膜运输,可引起细胞信号传导系统作用,诱导多种激素分泌,调控摄食;同时,小肽对维持肠道健康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小肽比FAA在吸收利用上的优势,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已有大量研究。但是,由于缺乏大多数小分子肽检测与定量方法,消化过程中小肽释放程度以及吸收的小肽数量和比例尚不完全清楚,肠道对小肽吸收利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载自:《动物营养学报》2015,27(4)
在最近的班夫猪肉论坛上,荷兰Wageningen大学的NicolineSoede博士指出:“母猪第二胎综合征是猪群繁殖性能的一个重要测定指标,同时也是猪只整个生命周期中生产性能良好与否的指示剂。”她表示这一综合征具有断奶-发情间隔增加、产子率降低及与第一胎相比产子数较少的特征,这主要与母猪在第一个哺乳期中的体重降低有关。
这一综合征有时也被称为第二胎斜坡,一般来说,它总是与第一次断奶后的断奶-发情间隔期延长相关。但Soede博士注意到,目前母猪的断奶-发情间隔期较短,经常表现出的症状仅为产子率降低和产子数减少。
她介绍:“最近在法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被调查的842家猪场中有38%的猪场存在第二胎产子数至少比第一胎少0.2头的现象。如果将母猪断奶-发情间隔期超过7天和产子率小于85%的猪场考虑在内,则有79%的猪场存在第二胎综合征问题。”
母猪第二胎繁殖力的降低可能会导致母猪的过早淘汰。Soede指出:“荷兰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产子率降低、第二胎产子数及以后几胎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在所有45000头母猪中,有总计15.7%的母猪在第二胎授精后出现返情,这些母猪在以后的几胎中产子数没有受到影响,不过其第三胎和第四胎的产子率降低。此外,平均来说第二胎返情母猪要早于未返情母猪2个胎次被淘汰(分别为第5胎和第7胎)”。这项研究同样指出,与第二胎产子数较多或中等的母猪相比,第二胎产子数较低的母猪其第三胎及以后胎次的产子数也与此相似。这一研究显示第二胎繁殖性能下降母猪能够影响其后续胎次的繁殖性能,从而导致母猪的过早淘汰。
Soede介绍,母猪生产性能的降低与其在哺乳期的体重降低有关。一项研究显示,在哺乳期体重降低过多的母猪与体重降低较少的母猪相比,其排卵率相似,但怀孕35天时的胚胎数量有差异(分别为14.9个和16.8个);同时其着床数也不同(分别为17.2个和19.5个),这就提示我们,体重降低过多的母猪在怀孕大约15天即着床前其胚胎死亡率增加。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哺乳期体重降低后母猪的卵泡质量下降,从而引起胚胎质量的下降。
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包括提升后备猪体质以保证其具有摄入足够量饲料的能力及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哺乳期的饲料采食量,如增加饮水的方便性、保证适当的室温以刺激母猪食欲、调整初胎母猪的第一胎产子数量和断奶日龄。
其他的措施就是要保证母猪在断奶后配种前有足够时间恢复体况。目前生产过程中给母猪的调整时间太短。母猪断奶后第一次发情时不配种能提高受孕率15%,在后续几胎中每胎能增加小猪数量1.3-2.5头,但采取这一措施时母猪的非生产性天数增加了21天。
Soede建议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可以给母猪提供一个较短的恢复时间,而不是整个发情周期,例如可以通过给母猪断奶后注射类黄体酮类药物以延迟其发情开始的时间。目前的多项应用已经证实在断奶后最晚14天时进行处理都完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因此,对于目前哺乳期体重丢失较多和断奶-发情间隔较短的杂交一胎母猪来说,适当延长其断奶后到第一次发情的时间是一项提高其繁殖力的有效措施。
在怀孕的第二~三胎期间,小猪对能量的需要较低,因此青年母猪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恢复其在哺乳期丢失的体重。荷兰研究人员最近进行了一项给第二胎母猪在怀孕的第一个月增加30%饲料摄入量能否增加产子数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两项研究中,第一项产子数增加了2头。根据这些数据及其他人员的研究,Soede介绍在第二胎怀孕的第一个月中增加饲料摄入量确实有利于体重恢复,同时或许也能增加母猪的繁殖性能。
对于目前饲养的杂交型母猪来说,需要给后备猪和青年母猪提供良好的管理条件才能有效激发和提高其繁殖性能潜力。尽管当猪群整体生产性能非常高时,母猪第二胎综合征的影响可能会被隐藏,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可以对母猪整个生命周期的生产性能和母猪的利用年限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引起重视。
现阶段我国蛋鸡的规模化程度还较低,管理也比较粗放。在饲料日常调配上,多数没有充分考虑季节、品种、产蛋性能、体重、采食量等的一系列影响,常常是一个配方用到底。如此造成的后果:冬季采食量过高,造成营养过剩,鸡群不仅易发生痛风等发生代谢性疫病,而且大量没有充分消化的蛋白质发酵分解产生氨气等有害气体,再加上通风不良,很容易发生呼吸道疫病;夏季采食量低下,特别是没有使用风机、湿帘的开放、半开放鸡舍,鸡摄取的营养严重不足,不仅严重影响鸡一生的产蛋性能的发挥,而且由于夏季消耗储存营养用于生产,使鸡的体重严重下降,会严重影响机体的健康,在秋冬季节极容易发病。为了系统解决这些问题,确保蛋鸡8-10个月以上的高峰期,建议规模化养殖场,根据实际的品种、季节、产蛋性能的不同使用四季配方。为了方便生产实际把四季配方的调配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初产(5%产蛋率,最好提前达到18周品种标准体重开始)32周。
此阶段由于鸡采食量没有达到最大化,鸡本身不仅面临环境改变的应激,还要承受体重增长、蛋重增加、产蛋率提高等多重营养需求,极容易出现摄入不足的营养负平衡。稍有不当不仅影响整体产蛋性能的发挥,高峰期的持续,还很容易在上高峰和高峰期发生各种疫病。为此在这个阶段都要采用较高营养水平的配方。
为了减少蛋白增加带快带来的下痢等不良影响,建议在更换蛋鸡饲料后逐步提高蛋白水平,在30产蛋率前不低于16%的粗蛋白,之后逐渐调整过渡,在50%产蛋率后,粗蛋白不低于16.5%(使用普通载体的预混饲料,豆粕大约添加26-27%)。特别是使用20%豆粕添加的5%所谓高档含蛋白质预混饲料,所含蛋白的计算应按照不超过20%(每百斤饲料含有1%粗蛋白),代谢能不应该超过1200大卡/公斤,也就是此阶段纯豆粕配方也要添加到24%左右,否则鸡一生产蛋小,产蛋量低下。
按照满足褐壳蛋鸡蛋氨酸0.48克/日只,赖氨酸0.93克/日只;粉壳蛋鸡蛋氨酸0.46克/日只,赖氨酸0.9克/日只;白壳蛋鸡蛋氨酸0.41克/日只,赖氨酸0.8克/日只的量,根据实际采食量调配饲料的氨基酸百分比。由于此阶段鸡的采食量较低,容易造成氨基酸摄入量的不足,蛋鸡特别是粉壳、白壳蛋鸡极容易出现含硫氨基酸缺乏的啄肛、啄羽。自配饲料要根据实际配方原料、具体采食量来添加各种氨基酸,使用优质预混饲料的,最好增加20%以上的使用量(5%的预混料按照6%添加)。以海兰褐壳蛋鸡为例,此阶段标准采食量为105克,假如按照此标准采食量设计配方(最好根据实际采食量加以调整),饲料蛋氨酸为:0.48克(480毫克)/105×100%=0.457%(远远高于0.34%的国家标准)。
原则上鸡需要3.75克的钙/天只,具体而言,初产钙在2.8%左右,以后产蛋率增加20%,增加0.35%左右的钙(增加石粉1%),在50-60%产蛋率保持3.5%的钙就可以。
:产蛋鸡原则上0.3-0.35%的可利用磷酸配合3.5%的钙对产蛋率和蛋壳质量最佳。实际应用上对于使用优质预混料的此阶段增加20%的添加(5%的预混料按照6%添加)一般不用考虑磷的问题。对于习惯自配饲料的,添加2.5%左右的优质蒸汽骨粉,大配方在不添加石粉情况下钙大约在0.85%以上(对于四季配方要在此基础上酌情加减石粉等添加),同时含有0.3%以上的可利用磷,完全可以满足鸡对于磷的需要。对于使用磷酸二氢钙的,添加1%的磷酸氢钙和添加300国际单位/公斤的植酸酶(植酸酶5000添加3克/百斤)也可以满足蛋鸡生长和产蛋对磷的需要(大配方在不添加石粉情况下含钙0.3%以上,四季配方要此基础上可以酌情添加石粉)。
:夏季最好采取实际测定采食量的方法确定为计算基数。对于没有实际测定的河北、河南、山东可以100-105克/只天的普遍采食量为计算基数。春秋天以110-120克/只天为采食量计算基数,河北、山东、河南最好以115克/只天;冬季由于保温房的广泛推广,鸡舍温度差异不大,以120-130克/只天为采食量计算基数,以125克/只天较为科学。南方、东北地区可以根据实际采食量或选择最低、最高值做为计算基数(冬季东北130克/只天)。
:褐壳蛋鸡在不同季节的相应营养参数,除以采食量的基数就是相应的营养百分比。如夏季按照采食量为105克/只天(或实际测定数值),粗蛋白17.5/105×100%=16.67%。按照此配方对于使用5%的普通载体的预混料的纯豆粕配方,豆粕添加约27%。钙夏季为4/105×100%=3.81%.一般而言,5%的蛋鸡高峰期预混料大约含钙0.6%,加上玉米、豆粕原料提供的钙,可以为配方提高大约0.7%的钙。此时使用优质预混料的夏季最好增加20%以上的添加,也就是5%预混料的按6%添加,以弥补采食量不足,石粉添加【3.81%-0.7%(大配方不添加石粉的含钙)】÷0.35%(石粉含钙)=8.89%9%。冬季钙百分比为4/125(以125克采食量为计算基数)×100%=3.2%,冬季对于使用5%的普通载体的预混料的,石粉添加在7.2%左右也就行了,否则不仅以出现痛风等代谢性疫病,而且影响蛋壳质量易出现“溅钙”。简单地说,使用预混料的,凡是推荐8%石粉添加的夏季要添加到9%,冬季添加7-7.5%;推荐9%石粉添加的夏季要添加到10%,冬季添加8-8.5%。
对于使用2.5%的优质蒸汽骨粉自配饲料的,褐壳蛋鸡夏季的钙需要3.81%为例,需要添加石粉【3.81%-0.85%(大配方不添加石粉的含钙)】÷0.35%(石粉含钙)=8.46%;对于使用1%的磷酸二氢钙夏季石粉需要添加【3.81%-0.30%(大配方不添加石粉的含钙)】÷0.35%(石粉含钙)=10.03%.那么其他粉壳蛋鸡、白壳蛋鸡对于钙磷的需要基本与褐壳蛋鸡相同,计算可以参数上述不再累述。
:与褐壳蛋鸡一样,在夏季最好根据实际采食量确定为配方计算的基数。对于没有实际测定的河北、河南、山东可以95-105克/只天的普遍采食量为计算基数。春秋天以105-115克/只天为采食量计算基数,河北、山东、河南最好以110克/只天;冬季由于保温房的广泛推广,鸡舍温度差异不大,以115-125克/只天为采食量计算基数,以120克/只天较为科学。南方、东北地区可以根据实际采食量或选择最低、最高值做为计算基数。(冬季东北125克/只天)
:与其他蛋鸡一样,在夏季最好根据实际采食量确定为配方计算的基数。河北、河南、山东可以90-100克/只天的采食量为计算基数。春秋天以100-110克/只天为采食量计算基数;冬季南北保温鸡舍的温差不大,以110-120克/只天为采食量计算基数,以115克/只天较为科学。南方、东北地区可以根据实际采食量或选择最低、最高值做为计算基数。(冬季东北120克/只.天)
目前,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制订了食品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和法规。我国的限量标准只对AFB1总量作出规定,并没有AFB的总量限制要求。美国相关标准规定人类消费食品和奶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总量(B1+B2+G1+G2)不能超过20g/kg,牛奶中的含量不能超过0.5g/kg,在其它动物饲料中的含量不能超过300g/kg。欧盟规定更加严格,要求人类生活消费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能超过2g/kg,总量不能超过4g/kg。2005年欧盟新的限量标准规定:包括谷类食物在内的婴幼儿食品以及在具有特别医疗目的的婴儿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最大限量均为0.1g/kg。因为黄曲霉毒素的难于降解,所以有些国家建立了食品中残留限量,如日本规定所有食品中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
我国《GB13078.2-2006饲料卫生标准》要求:配合饲料、玉米中的ZEN含量不超过500g/kg。根据2011年最新出台的《GB2761-201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要求,谷物及其制品中ZEN含量应低于60g/kg。根据正在修订的《饲料卫生标准》,最严格的仔猪、青年母猪配合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为100g/kg。此外,法国规定谷物、菜油中玉米赤霉烯酮允许量为200g/kg;俄罗斯规定硬质小麦、面粉、小麦胚芽中玉米赤霉烯酮允许量为1000g/kg;乌拉圭规定玉米、大麦中玉米赤霉烯酮允许量为200g/kg。可见,各国政府已逐步认识到玉米赤霉烯酮给动物及人类带来的危害,但还未达成一致的限量标准。
目前,全世界有37个国家针对食品或谷物中的DON已有相关限量标准。我国GB2761-2011中规定了谷物及其制品(包括玉米、玉米面、大麦、小麦、麦片和小麦粉中)呕吐毒素的限量标准为1000g/kg。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规定食品中呕吐毒素安全标准是1mg/kg,呕吐毒素含量超过1mg/kg时就会对人及一些动物健康产生损害。同时,美国制定了饲用小麦及其制品中呕吐毒素允许限量不超过4mg/kg,而欧盟制定的限量标准相对较严,谷粉及玉米粉中允许限量0.75mg/kg。
目前国际上对食品和动物饲料中伏马毒素的限量及检测方法尚无统一标准。2001-2002FAO/WHO联合会的食品添加剂会议通过人类对FM的日允许摄入量总量不超过2g/kg。瑞士规定玉米中FB1,和FB2最大允许限量合计为1mg/kg,美国FDA规定玉米中伏马毒素FB总量的最高限量为2mg/kg,并详细规定了各类玉米制品中伏马毒素的含量。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时,会不可避免地沾染上“大公司病”。电信制造领域巨头华为也不例外,这是华为一位底层员工在10年所写的华为的十大内耗。在过去的四年里,创始人任正非提出华为狼性文化的背后,还要有勇于追赶的乌龟精神和管理组织上的眼镜蛇特质,以此激活华为人的斗志,规避“大公司病”。
四年过去了,华为今日的成绩证明了任正非的努力是多么富有远见。今天我们再次重温这十大内耗,是因为它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公司的管理问题,对当下传统企业转型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敢于面对,勇于变革,才有新生!
最近和很多中基层优秀人才交流,面对复杂低效的现状,普遍有种无力感。本人和华为各阶层,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亲贵胄都有着广泛的接触,也经历过很多领域和业务,相信视角也并非只是管中窥豹。同时也希望下文不至于引起普遍的反感,或者带来“不能生鸡蛋,凭什么评价鸡蛋”之类的指责。
还有就是内部协调起来特别困难,如果不是自己牵头或者自己部门牵头负责的项目,很难调动得了资源。我们很多主管一般都只提倡自己部门内部相互协作,希望协作中能给自己组织带来好绩效,当自己部门要协作外部门时,就开始推三阻四了。
先看些常见的现象:上级说减少会议,于是有用没用的会议都不让开了。领导说转测试三次不通过开发代表下岗,于是再也没有转测试不通过的了。发文说质量和进度冲突时质量要第一,于是就有人在项目可以GA了还故意拖几天,这样就显得更重视质量了。
我们依然停留在19世纪的管理模式中,总希望通过条条框框这种表象的东西解决系统问题,试图把管理简单化、表面化。对于复杂知识型劳动,贴膏药式管控管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背后的自由度太大了,太复杂了。
我们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短期效果,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典型的“绩效导向”,就是“你给我赚更多的钱,我就给你发更多的钱”,“你不给我赚钱,你就可以走人了”。
其实华为作为民营企业的翘楚,是具有吸引大家的先天优势的,一大批厌恶国家垄断型研究体系、厌恶外企的优秀人才,对华为充满了热爱,也有很多人抛弃高福利低劳动强度的垄断企业和研究所来到曾经热情洋溢的华为。
所以只要我们能按部就班地做,虚心真诚地对待大家,是可以留住很多人才的。但我们在人才的管理上落后别人一个时代,当大家都在为尊重人、激发人、培养人努力奋斗时,我们还在把员工当敌人看,当机器管。
我们经常看到,为了完成给上级一个汇报胶片,一大帮人持续钻研两三个月,胶片改了20几个版本,一张照片要翻来覆去地考量。为了满足上级的一次参观,把本来做实验用的地方用来做展台,购买大量不增值的东西。真是为了博妃子一笑,不惜大动干戈。
历年的成功也强化了这种颂扬和靡靡之音。这些“正确”和”成功”最后就导致不可收场,十分难堪。马屁文化一方面来源于上行下效,一方面也来源于过于刚性的执行力。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大树虽然多次表示征言纳贤,也只不过象征性表示下罢了。
马屁文化导致机体缺乏自我免疫机能,从上到下都是一条裤子,当裤子非常完美时可能还能正确前行。但裤子一旦破了,露出屁股丢人也是难免的,因为没人敢去跟上级说,你的裤子破了,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有个责任人,自己能去平衡需求和后端的资源,他自然会去考虑如何才能使资源最大化,自然会在需求和价值间平衡。我们现在的业务设计就比较混乱,业务和开发抢权,项目和资源抢权,缺乏一个真正的契约化客户化组织,必然导致一笔大糊涂账。
有客户反馈,华为响应及时性比以前欠缺,及时性慢。有客户抱怨,华为内部流程僵化,过于教条,没有以前灵活。还有客户问,你们能帮忙把这个电缆换了么,我们回答是当然可以,不过需要在七个月以后。以前都是内部员工在喊,现在外面的声音也逐步强大起来了。
我们则执行的是长链条的管理和交付,市场和开发属于不同的体系,市场不把开发当人,开发则觉得市场没技术,出了问题就互相推委。有时为了完成个产品的某个牵涉大特征的优化,大体系的纠葛十分严重,直接导致效率十分低下,简直令人惊诧。
IBM顾问说,核心价值观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种提倡并能获得认可的行为,比如协同创新等。只有做了这些工作的人获得认可,这种行为才会广泛流传。就是说核心价值观要有反馈机制,要有利益牵引。
比如团结进取等,虽然每次PBC沟通都会拿出来晾晾,但缺乏有效的解读和利益的支撑,加上局部化利益的考核导向,也使这一切流于形式,非但没能促进企业进步,还浪费了公司的人力物力。大企业的竞争靠价值观,我们这价值观显然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大家不去寻找成功的真正原因,辨析哪些才是我们的真正竞争力,躺在各种原因带来的历史功劳薄上,抽着大烟,幻想着自己未来美好生活,十分荒唐。当我们在快速发展时,很多矛盾都被掩盖了,一旦增速下降甚至减速,矛盾很容易就激化了。
客户购买产品往往不是因为产品的所有卖点,而是其中的一、两个卖点,有的时候甚至会恰恰相反,卖点越多就越容易出现问题。销售员要先挖掘找到客户的需求,然后根据产品的卖点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当然了,讲解产品的卖点也是挖掘客户需求的一种方式,但千万不要为了讲解而讲解,要有目的地、有针对地给客
有的销售员从来不考虑客户的问题是真是假,只要是问题全部解答,最后被客户的问题所困。如果客户给我提出一些问题时,我会有意识地考虑下问题是真的还是假的,他提出这个问题出于什么目的,如果是真实问题我会为他耐心解答,否则我会避开这个问题。
比如:客户说:“你们的产品没有很好的售后服务。”我说:“如果我们的售后服务令您满意的话,您是不是就决定购买了?”。如果客户的回答是肯定,那么这个问题是线)反问法,就是客户提出问题后,让客户去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客户说:“你们的产品没有很好的售后服务。”那我说:“那您觉得什么样的售后服务您能满意呢?”如果客户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那么这个问题是线)转化法,就是把客户提出的问题转化成我们的一个卖点。
比如:客户说:“你们的产品没有很好的售后服务。”那我说:“您的担心是应该的,我们现在的售后服务确实不是很完美。但你要知道我们被客户的投诉是最少的,这就说明我们的质量是最有保证的,质量与售后服务您会选择哪一个?”
一开始做销售,觉得技巧很重要,就拼命学技巧,学人家的手势和语气。越学越累,越学越没信心。
以前有些经理要求我们背话术,照着他们给的说辞去背,可我总感觉像是给我的嘴巴上了个铗子,说出来的话都不像是我自己的了,学到最后,我都不敢开口讲话了。两个字“难受”。
表面上看起来老实巴交,不怎么会讲话的销售代表,一样可以做的很好。因为有不少老板喜欢这样的人,觉得和他们做生意放心。另外这样的人大部分都是实干型的,做事认真,韧性强,这样的品质也比较适合做销售。
我们做销售都提倡找决策人、找关键人。但并不一定所有的关键人都是老板。特别是一些大企业,他们的部门经理就有一定的决定权。而且大公司老总业务都非常繁忙,一般很难见面。小公司也不尽然,现在中国的家族式企业多,老板的爱人及亲戚朋友都有可能左右单子的结果。
所以,有时候单子进展不顺利,可以考虑从关键人周边对其有影响的人入手,间接达到目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关键人身边的这些次关键人,有条件的话争取他们的支持,即便不支持,也要把他们做成中立,不然后患无穷。
有的人喜欢你以开玩笑或朋友的身份跟他聊生意,有的人则喜欢专业一点的说辞。如果你只背一种话术,不会灵活运用,到时会很被动的。所以每个问题的答案你都可以了解一下,这些东西就像是你的武器,上阵的时候哪种好用哪种。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是机器人,所以你如果觉得只是赞美就能赢得定单,那你错了。有些人在某种时刻就喜欢听你说一些听起来比较真实,委婉反应他们缺点的话,他们觉得这样你才是真正的朋友,你比较可交。适当地说一些对方客观的缺点,助其改进,也能赢得客户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