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皇朝平台主页“『创赢注册』”主页? 傲世皇朝手机app下载!导语: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到从产生包括居民或学校、社区等组织对体育产业及其产品的需求,和以此供应为生的人群等形成的简单的供需关系,发展为需求者的逐渐壮大成群体性和所需产品的类别的丰富,从而形成规模化,也就是体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成市场,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经济活动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的规模、结构和体制是否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有关。如果缺乏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行业由体育用品产业化到体育产业规模化的转变将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被压制或者是被淘汰掉;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是否平衡,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带动了周边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大力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体育资源,实现体育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拓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把体育产业培养成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体育本体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所占应是主体地位,高于其他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这涉及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业的运行与发展。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大幅提高,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的需要,同时也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体育产业包括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产业类似,体育产业也有其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商品,例如服装、器材、食品等,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生活的需求,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体育产业从最开始的分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规范的市场,到逐步以市场为核心,消费为主体的产业化发展,是随着市场的壮大而壮大的,市场存在着供需关系,竞争关系等经济领域的关系法则,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对所需商品质量的好坏产生影响。因此,体育产业在这种需求和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整合资源,调整自身管理和运营机制,降低成本,更大地、更高质量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这就使得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成为必然。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产业自身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进行整合、扩充,在合理调配资源的前提下,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体育产业化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显示出其经济方面的优势,而体育产业又带动许多相关产业,促进了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引导社会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体育消费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体育产业。将体育资源与相关行业整合,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体育产业市场,繁荣体育经济。因此,要努力开发体育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体育市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高效率的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综合体的良性互动,使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还指可治理的环境,如经济体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态及社会通货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秩序等。经济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能否保持大体的平衡,通货膨胀是否得到治理,经济秩序是否建立并完善,以及能否建立和健全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这些是指经济环境的特点。经济环境作为一种抽象的名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经济环境对体育运动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体育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来确立体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也就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发展是受经济环境所制约和影响的。经济环境受地区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地区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状况就不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可支配收入比例小,其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较少,决定了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相对较多,对体育产品质量要求高,因此推动了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规模。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逐渐显现,根据人们对体育消费的不同要求,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势在必行。体育市场的需求是拉动体育消费的动力,体育市场规模化发展是沟通体育服务生产和
体育消费之间的桥梁。体育市场规模化,可以通过国家投入、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设一批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并加以市场化运作。又可以通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个人投资兴办的以体育服务为内容的盈利性体育企业,从而发展和扩大体育市场规模。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经济环境相适应。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根据消费者对体育产品需求的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因时制宜,确定其发展规模和方向。
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须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调整行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使体育产业的增长转移到依靠本体产业轨道上来,才能提高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程度,不会产生市场的无序、盲目发展以致资源浪费,加大成本,导致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的发展走弯路。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从而优化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和研究,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从而为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1]骆秉全.简编体育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3.
2016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农业规模化经营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路径。制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策略,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序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宗旨。
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中的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比值,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佳的劳动成果及其相应的劳动消耗为中心,在改变细碎,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前提下,为了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就要加大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这些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的效益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的规模效益。
以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各个经济主体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经营规模化2个方面实现规模经营[1]。
以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是土地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过程。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土地分散的情况下,在农用土地适度集中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土地集中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借助土地流转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使农地实现规模化经营[2]。山西省垣曲县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时,应该对现有的耕地资源进行整合,逐步扩大特色种植经营规模,以种植干果经济林、香菇等,配合养牛、养羊等林下经济,逐步争创品牌,实现地域特色[3]。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经营规模化发展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过程。农业规模化经营可分为2点: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的社会化生产;以农村第二产业联合体和第三产业联合体为主的规模化经营[4]。山西省垣曲县构建的核桃产业链和香菇产业链是经营规模化发展具体体现。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在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路径基础上,实现规模适当的土地规模经营,提高集约水平,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就要加快土地集约化进程[5]。以集约化推动规模化,推进农业综合开发[6]。推进我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时应该合理流转,使土地由“分散”变“集中”,土地实行集约化[7]。山西省垣曲县利用丘陵山地和垣面发展核桃产业链和香菇产业链,加大投入力度。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农地规模化经营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状况的不同来发展,发展的方式分为土地的内部规模经营和外部规模经营[2]。
追求最佳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存在参与主体多样化。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山西省垣曲县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工商企业四种类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涉农企业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力军[8]。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在区域农业规模化经营中,通过区域产业聚集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集约化的水平就应该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应该积极的发展特色农业,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建成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规模、有市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带 (区) ,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6]。山西省垣曲县已经形成辣椒、相关、核桃等优势农产品基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基本要求决定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资源得到优化组合, 从而让这些生产要素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作用,实现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的优化、农民收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都要求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9]。农民的收入是由劳动生产效率所决定的,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规模经营土地的大小所决定的[10]。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集约化,这样能够使这些生产要素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发展规模经营能够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得到充足的空间支持,同时也可以提升土地报酬,并提供了积极的影响为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最终目标实现[11]。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经营主体等各方面的差异,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为了提高粮食产出率,实现土地的多种生产功能,土地模化经营需要以未改变家庭联产承包基本模式为前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超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7]。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以自然区域布局形成生产规模,以统一加工、销售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规模,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就是推动区域农业的规模经营。区域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优点是能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工作的整体效率,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资源和农业担保生态环境的综合开发利用。规模化经营便于政府对生产的调控、管理和组织,有利于创造特色、名优农产品, 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采取组织产业整合战略,并创建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培养各类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体[12]。
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提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策略。
扩大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就必须解决农业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时,应推进农业人口的转移。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一定要对农村的劳动力进行转移,并且使他们线]。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是基于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数量大规模的减少,从而使少数的农业劳动者拥有并去经营更多的耕地[11]。
农业科技水平是影响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农业技术密集型,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14]。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流程,做好政府宣传工作,鼓励农户以现代技术提升生产经营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15]。搞好科技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相信规模效应,重点以种植大户、 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为科技投入终端,实现科技支撑的生产力标杆,组织农户进行观摩比较,使其相信规模效益,从而,引导职业农民脱颖而出,促进土地规模化[2]。
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因素。规模经营想成为农业的主流模式,就一定要摆脱小家小户的经营模式,积极的开创新的生产方式,重点培养培育新时代农民;引进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号召知识分子投身于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经济上的补助[16]。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政府要积极鼓励农产品技术创新,创立品牌; 与此同时,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使龙头企业的产业化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完善福利制度分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17]。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力。鼓励龙头加工企业加强与农村合作组织或种养专业大户的合作,在农村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种养合同,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形式,带动地方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18]。
[1]王琦.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2011(08):82-85.
[2]孙屹.新疆玛纳斯县农户农地流转对其规模化经营的影响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3]宋一武.关于磁石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16(03):64-65.
[4]李伟娜.中国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难点与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2.
[5]孙春燕.如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提高集约化水平[J].农业与技术,2012(06):156.
[6]李济广.农业较发达地区规模化经营的经验、问题及对策――以常州市为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32-35.
[7]窦娜.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问题浅谈[J]. 黑龙江纺织,2011(01):36-41.
[8]杨永强,王莉,曹治彦,路小芳,李国强. 加快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3(08):5-7.
[9]杨敏.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生产效率研究综述[J].农业与技术,2013(07):226
[10]郭熙保.“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J]. 社会科学研究,2013(03):14-19.
[11] 屈晓萌.伊川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
[12]杨锋,赵辉.浅析我国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本条件[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6):82-83.
[13]李存贵.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3(10):37-42.
[14]张燕娜. 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15]杨扬.福建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16]黄邦根,马迪.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5.
[17]苏智慧. 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
从总体情况来看,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落后于养殖业发展,畜禽粪污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偏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忽视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资源特性而采取工业废水治理模式,工业治污模式投资大且商业化产品回报率低,养殖业自身缺乏大量资金进行粪污处理,从而导致企业治污积极性下降、粪污处理效率低;二是虽然认识到了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资源特性但没能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有效且高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由于畜禽养殖业利润空间较小,又存在高风险,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必须考虑经济性。一般工程的经济性体现在对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的控制,但畜禽养殖污染的实质是生物质资源的浪费。如果将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产生的再生资源效益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投资成本,从而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的经济性。因此,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采取合适的畜禽粪污资源化技术来实现。
(1)严格的排放标准。2011年陕西省实施《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以下称新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陕西省畜禽养殖废水排放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从表1来看,新标准的COD、BOD5、NH3-N三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严于国家行业标准,分别比国家行业标准排放限值严格了87.5%、86.7%、85%。由于新标准取消执行行业标准,所有排污单位执行统一标准,因此新标准的出台使得全省尤其黄河流域地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排污成本将大幅度增加。(2)严峻的减排形势。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污染排放主要来自畜禽养殖业,其COD、TP、TN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污染排放总量的96%、56%和38%,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已经给环保施加了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纳入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2010年陕西省农业源污染物COD与NH3-N排放基数分别为19.9万t和1.5万t,按照2015年COD与NH3-N排放量分别下降7.6%和9.8%的减排目标测算,2015年COD与NH3-N排放量分别为18.4万t和1.4万t,其中畜禽养殖业的COD与NH3-N目标排放量为18.3万t和1.1万t,相比2010年排放基数降幅分别达到7.6%和8.3%。随着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逐渐凸显,“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减排面临的压力不小。
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是新环境形势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方向,也是推动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畜禽粪污的资源特性,其资源化利用的形式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形式的代表工艺及其局限性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畜禽粪污的肥料化利用和饲料化利用形式是单纯的固体粪便资源化利用,不能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未能全面考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就目前看来,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得高温堆肥和烘干技术会继续存在发展,但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要求和严峻的减排形势下它们并不是全面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最佳选择。以沼气发酵为代表的能源化利用方向,通过厌氧发酵获取沼气,沼气用于燃料、发电等,沼渣沼液制有机肥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沼气工程兼具能源效益、肥料效益、环境效益,能够实现畜禽粪污处理从单纯的用肥用能、末端治理向综合利用转变。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实现热、电、肥联产的沼气工程将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4]。因此沼气化是理想的畜禽粪污资源化途径,是全面应对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水平不断提高,畜禽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加快了畜禽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在成本控制、管理水平、产品质量保障、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规模化养殖比散户养殖优势明显。规模化、产业化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化养殖场成为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主战场。针对规模化养殖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采取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畜禽粪污处理产业化方式能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相比单纯的污染防治行为,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化方式能够将畜禽粪污从产生到消纳的整个过程形成产业链条,协调上下游物质能量的流动,最大程度提升粪污的利用价值;同时产业化方式有利于将污染治理成本转化为经济投入,将治理投资转化为产业投资,促进环保产业与养殖业共同发展[5]。综上所述,按照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防治方向,选择合适的资源化技术,并借用商业运作模式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形成产业,将是未来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思路。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思路见图1。
沼气工程通过厌氧发酵获取沼气、沼渣沼液制有机肥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沼气、沼渣、沼液均具备商品化、产业化条件,因此沼气工程是一项利于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的资源化技术。随着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养殖业沼气工程也呈规模化发展趋势,规模化养殖能为沼气工程保证充足的原料,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条件都有利于沼气产品实现高值高效利用。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支持推动大型沼气工程建设,陕西省农业厅已经将规模化养殖场的大型沼气工程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全省沼气普及的重点任务之一,颇具前景的沼气产业势必推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向资源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010年陕西省畜禽粪便产生量约4381.7万t,若将畜禽养殖业粪便资源全部进行沼气化开发利用,陕西省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可产生约22.5亿m3沼气(替代煤炭量[6]约为225.0万t)。沼气的开发利用价值与养殖规模和粪便收集程度相关,因此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更具备实际开发利用价值,2010年陕西省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约374万t,可产生约2.1亿m3沼气(替代煤炭量约为21.0万t)。2010年陕西省各市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潜在的沼气产生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宝鸡(0.51亿m3)、渭南(0.42亿m3)、西安(0.35亿m3)、咸阳(0.29亿m3)、榆林(0.15亿m3)、铜川(0.14亿m3)、延安(0.12亿m3)、商洛(0.08亿m3)、汉中(0.05亿m3)、安康(0.02亿m3)。沿渭河四市(即宝鸡、渭南、西安、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经济条件好、城市发展迅速,种植业、养殖业较为发达,是全省集约化养殖水平较高的区域,该区潜在的沼气产量占到全省总数的73%。陕北两市(即延安、榆林)及渭北的铜川属于煤炭资源富集区和工业集中区,工矿业发达,规模化养殖活动开展较晚,但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地域,近年来该区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潜在的沼气产量占到全省总数的20%。陕南三市(即商洛、汉中、安康)整体规模化养殖水平不高,近年来政府一直倡导陕南养殖业以区域适度集中、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主,这与陕南经济实力薄弱、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等因素有一定关联,该区潜在的沼气产量只占到全省总数的7%。
养殖业沼气工程的分布受其载体规模化养殖企业分布的限制,关中平原沿渭四市是目前陕西省发展沼气产业最有潜力的地区。沿渭四市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数量、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62%、77%和53%。区内布局有大中城市群和渭河干流,2010年渭河干流水质属重度污染(以劣Ⅴ类水质为主),为了减少畜禽养殖活动对城镇环境和渭河水质的影响,该区应该积极发展沼气产业。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关中地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苹果等农产品的优势产区,丰富的耕地资源有利于粪污资源化利用。2010年沿渭四市范围内仅14%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建有沼气工程,沼气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根据沿渭四市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种养结合程度,划定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涉及西安市临潼区、长安区、周至县、户县;宝鸡市陈仓区、岐山县、眉县;咸阳市杨凌区、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武功县、兴平市;渭南市临渭区、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等区县。规模化养殖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在养殖区域集中化进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畜禽粪污沼气化开发利用,逐步推进集中养殖、集中收集粪污和集中沼气化利用;积极培养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等相关产业,与种植业、养殖业、社会服务、工业生产等形成产业链条,促进沼气产业化进程。
大型沼气工程分为能源环保型和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以沼液达标排放为目的,能源生态型以沼液不排放为目的,因此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更符合生态学理念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沼气产业的发展对象。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整个的能量物质循环过程包括畜禽饲养、粪污产生、沼气产生、沼气利用、沼渣沼液利用等[7],围绕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综合考虑成本投资、运行费用、环境效益、技术成熟先进性等因素,选择适用于发展沼气产业化的关键技术。(1)沼气发酵技术。沼气的产业化要求原料处理量和产气量都要大,其核心技术发酵工艺的选择应该满足这些条件。CSTR(连续搅拌反应器)技术是目前欧洲等沼气工程发达地区的主流发酵工艺,可使畜禽粪便污水全部进行发酵处理,优点是:原料适应性广;处理量大;沼气产量大;运行费用低;利于热电联产。因其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特别适用于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大型沼气工程,适宜引进并国产转化,例如在此基础上增加有机肥加工[8]。(2)沼气利用技术。针对沼气的利用方式,沼气要实现产业化必须突破自产自用的小沼气模式,逐渐转向社会服务、工业生产等领域。沼气的社会服务类应用包括发电并网、天然气并网、车用天然气等,工业生产以制取CH4和CO2工业气体及其合成气等为代表[9],这些是未来沼气产业的发展趋势。就目前产业发展条件来看,除了满足企业自身及户用需求之外,沼气发电、净化后补充天然气源等利用途径较为可行。(3)沼渣沼液利用技术。沼渣、沼液等发酵后残留物质具有良好的肥料效应,传统农业将其直接还田,但在养殖规模化发展的今天,种养脱节现象突出,沼渣沼液的肥料效应趋向于通过制造有机肥来实现。通过固液分离、沼液抽渣分离出来的沼渣用于生产有机复合肥;沼液浓缩制肥工艺生产液体有机肥[10],沼渣沼液制取有机肥提高了肥效、且方便运输和使用。
我国的养殖场发展的水平已经可以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水平的衡量也在于养殖产业的发展水平。养殖产业的发展为市场供应提供了基础,而且在改变农村传统产业的结构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现代化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养殖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了相应的很多问题,例如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会产生大量的粪便,这些粪便未经过处理就排到河里,下水道里,会对地下水,水质问题,空气带来很大的污染,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严峻的影响。所以针对如何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的问题,我国提出了研究防治的技术,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的问题。
我国的畜牧业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问题成为了农村最大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污染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和企业的排放量,使大量的河水,湖泊等造成严重的污染。根据调查研究得知,我国九成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并没有经过环境影响的评价,并且八成的规模化养殖场并没有全面的基本设施,一些畜禽的粪便未经过处理就会直接排放,不仅污染了当地的环境,而且影响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问题,前提是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情况,才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近几年来,畜禽养殖业不断发展,经营方式也不再是过去的松散状态,经营方式越来越集中化,促使畜禽养殖场的粪便集中的排放,并且由于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与农业种植业逐渐脱节,便造成大量排放出去的粪便不能流入到农田,反而流入到河水,地下道等地方,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带来了大量不必要的麻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由于现代的化肥使用方便,效果好,保存时间长,所以导致有机肥的使用越来越少,人们不再注重有机肥的使用,所以造成畜禽粪便流入不必要的地区,造成环境的污染。
十几年前,我国关于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定,绝大数是针对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关于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只是轻度的关于化肥等材料的使用,近几年来,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法律规定在管理体制上大大的落后。并且我们国家没有掌握如何快速良好的处理畜禽粪便的技术,所以导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污染无法得到好的处理。
畜禽的固体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植物成长必需要的一些营养要素,但是也有很多寄生虫和微生物,所以在应用畜禽粪便的时候,必须做好相应的防害处理,需要消灭寄生虫和微生物才能进行应用。
对于畜禽的粪便处理方法有很多,例如干燥法处理,干燥法的处理方式也有很多,例如大棚内自然干燥法,高温干燥法,烘干快速干燥法等,经过干燥处理的畜禽的粪便,可以制造成颗粒状的肥料,对农田进行有机肥的施肥。大棚内自然干燥法运用纯天然的太阳,利用自然的条件,节约开支,成本相对低,但是利用自然条件,干燥的速度比较慢,高温干燥法和烘干快速干燥法用的时间短,可以快速的杀毒消灭细菌,但是这两种干燥方法所需要的成本较高,并且在快速干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臭味,所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并未掌握一个完美的干燥技术,我国各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可以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干燥处理。
过去最常用的堆肥法就是自然堆肥法,不需要复杂的高科技设备,但是也有相应的缺点就是占地面积较大,并且所需的时间较长,效率低下。现代的堆肥法是利用发酵塔进行的,效率是过去传统堆肥法效果的十倍,并且时间减少了六天到二十五天左右。堆肥法相对于干燥法,节省了大量的燃料,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在处理粪便过程中不会产生臭味,所以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应优先选择堆肥式处理,堆肥法是处理规模化畜禽污染的最好的处理方法。
许多专家探讨研究认为,在我国一定范围地区内,应建设有机肥处理中心产业,我国农村农田需要大量用化肥的阶段,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可以直接通过中心产业进行返还给农田,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约了生产成本。并且在农田使用化肥的淡季,可以利用地区的有机肥处理中心产业,将有机肥进行堆肥和干燥的方法处理,将有机肥加工成优质的复合肥或者饲料。
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污染处理,最重要的一点还需要国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国家和政府需要将养殖场的工作人员作为养殖产业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专业人员,列为政府的保护目标人物。健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保护机制和排污申报审批制度,对畜禽养殖场的排污工作和处理工作进行严格的定期检查和监督,对于超过国家规定排放的,按照有关规定收取超标的费用,并进行严厉的惩罚管理。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是一个低盈利的行业,国家应在防治畜禽污染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补贴,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更有利于畜禽养殖业的良好发展。
[1]程璜鑫.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畜禽养殖跨介质污染防治技术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2]张丽军. 补贴等政策工具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效果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类市场需求不断加大,传统农业结构与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近年来,牛肉及其他相关产品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满足国民对牛肉的需求,经济效益极高的肉牛养殖产业开始由传统饲养模式向集约化高效养殖模式转变。只有实现肉牛规模化养殖生产,才能对肉牛养殖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化、现代化、集中化管理,极大解放劳动力,最大限度提高养殖效率与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规模化肉牛养殖管理技术手段还不够成熟,因此,加强对肉牛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研发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与经济价值。
相较于传统的小规模散养饲喂模式,成规模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具有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优势。集约化高效养殖模式具备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足够的人手及广阔的养殖空间,对肉牛的育种、培育和饲养均有极大的便利与优势。大型肉牛养殖场所培育饲喂的肉牛数量少的千头,多的万头以上,相比于十几、几十头的传统小户饲养模式,其产量极高。可高产量生产是规模化养殖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
与传统肉牛饲养相比规模化肉牛养殖,无论是在管理技术、饲养方法、场地设备,还是卫生防疫等方面,水平均更高。规模化养殖场从配种、饲料加工、养殖管理等每个养殖环节均遵循科学高效的系统化生产管理,且大规模肉牛养殖场的资金较为充足,其养殖设施设备、场地规划布局、畜舍环境构造、人畜区域划分、污物卫生处理等各方面的建设标准与养殖条件均明显优于传统的家庭生产模式。除此之外,规模化养殖各区域的划分更为科学规范,更有利于卫生清洁、检查维护和养殖管理等。大规模肉牛养殖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高于传统散养户的养殖人员,养殖场有专业的兽医、畜牧养殖技术人员等定期开展检查、消毒、防疫工作,配套设施也相对完善,有效降低了疫病发生,更利于肉牛生长发育与生产性能的发挥。
科学的饲养方法、规范的养殖管理与严格的疫病诊断防治,能够大幅度降低肉牛的生产成本。规模化肉牛养殖场饲养肉牛的方案,一般均是根据肉牛的品种及不同的生长阶段所需的养分,进行专业的饲料配给,以供肉牛持续育肥发育。其不仅能够提高饲料的吸收利用率,降低饲料消耗,而且能提高肉牛增重效率,快速高效地生产出肉牛产品。规模化养殖通过科学的管理系统,可大大降低人工成本与劳动力消耗,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
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发展时间尚短,现代化、规模化肉牛养殖技术与标准还不够成熟。相比于畜牧业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无论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水平,还是管理体制的规范完善标准,均相对较低。这便导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的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生产成本较之较高,严重影响了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另外,我国对规模化肉牛养殖过程与生产产品的规范标准较低,导致养殖场为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科学养殖方法与程序,过度扩大养殖数量,造成肉牛生长滞后、产品质量不佳。更有甚者,为快速给肉牛增重,向肉牛饲料日粮中添加有害化学药品进行催熟,导致产品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健康。
我国肉牛养殖业发展时间较短,对规模化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导致某些经济和信息相对落后的地区,肉牛养殖人员对肉牛专业养殖技术的认知与掌握不足,饲养方式与技术较为原始、落后。无论是科学饲养、合理育肥,还是疫病防控方面,仍旧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缺乏专业的规模化养殖技术培训,导致养殖效益低下,严重影响肉牛养殖业发展。
制定严格的养殖、生产规范标准,是完善我国肉牛规模化养殖生产的基础与重点。只有通过制定完善的养殖场建设标准、肉牛养殖饲喂标准、疫病防治防控标准、肉制品评级标准与污染物处理标准,才能促进我国肉牛养殖业迈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进程。除此之外,还应建应的法律法规,科学规范并改造肉牛养殖业的生产养殖模式与产业结构,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生产产量与质量,促进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加大科学规范饲养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力度,引进或开发现代化新型养殖技术,是肉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让基层肉牛养殖户与养殖场掌握更科学规范的养殖技术,才能提高养殖经济效益、降低养殖成本,促进养殖业发展壮大。另外,随着肉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工作也不能落后。开发出更多便利性、简易性、规范性养殖新技术,对肉牛养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这需要更多科研力量与科技人才的支持与帮助。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主线,研究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和战略性。会议所明确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五化”(产业化、规模化、节约化、创新化、国际化)具体路径,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应审时度势、抓住重点、开拓创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一大重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并将具体路径进一步明确为产业化、规模化、节约化、创新化、国际化等“五化”。
依托“发展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被列为2015年农业工作首要任务,并强调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反映出中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会议提出两条路径:一是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这表明中央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从宏观层面对农业产业化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深度挖掘农业区域比较优势,避免“齐步走”导致的资源低效利用。二是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组织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可以预计,通过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产加销一体化,延伸经营链条,配套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依托“经营规模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体现为经营主体和核心要素的双重规模化。一是主体规模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有力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将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二是土地规模化。目前我国已确权农地3.3亿亩,按照确权颁证试点计划,预计2015年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农地有望确权颁证,覆盖面将达到5亿亩。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其他三项“”的步伐可能相对平稳。
依托“资源节约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来看,主要工作方向可能包括:一是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主要的推动方式是农业科技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二是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强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发展农林牧、粮桑榆、种养加相结合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三是推动水土污染综合治理。预计即将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推动一系列水土修复、生态恢复项目上马。
依托“融资创新化”推动农业现代化。预计在资金来源和投融资模式方面,可能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创新扶持资金补贴方式,确保覆盖率。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项目,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目的,探索完善发放方式,保持补贴规模和范围。二是创新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加强财政、银行、担保、保险的联动,创新采用PPP等投融资模式,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发展,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依托“经营国际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从会议精神来看,下一阶段,国家将结合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更加重视推动农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全球农业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将特别体现在:一是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境外农业基地。二是着力提升我国农业企业在全球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农业企业。
此外,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提到的“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等重要内容也值得关注。
会议不仅提出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理念,同时引入了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组织方式,对产业链条进行了延伸,提出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通过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产加销一体化,这对链式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切实提升对产业链条的研究和整合能力,加强创新,满足不同产业链条组合式、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可以借鉴民生银行现代农业事业部、石材事业部等涉农事业部制度,力求在特定的行业领域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和协调安排能力。
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经营主体与农地金融创新提出更高要求。笔者认为,适度规模经营包括了“人”与“地”双重的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土地规模化程度不足,农地流转需求极为迫切。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开展创新,通过有效的抵质押担保创新突破新型经营主体融资瓶颈,提升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近些年来,我县紧紧围绕“马头山羊”这一品牌资源优势,着力深化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山羊产业为重点,在资金、技术及人力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形成了山羊产业引领带动的良好局面。截止3月中旬,我县马头山羊出栏量达到7.2万只、存栏26.87万只,省级标准化规模场达到11个,市级标准化场27个,县级标准化场24个,“1235”模式养羊户1289户。
1.1 规模养殖蓬勃发展,养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部、省、市、县四级联创的推进,我县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观念已深入人心,规模养殖逐渐成为畜牧产业发展主体,生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马头羊的饲养方式逐渐从放牧散养向规模化舍饲圈养的方式转变,养殖户的观念转变较为明显,以金钱河羊场为代表的全舍饲养羊方式初步获得成功,马头山羊的成活率、繁殖率逐步接近放牧饲养的水平,为规模养殖场(户)稳定和扩大羊群提供了基本保障,提振了规模化羊场发展的信心。
1.2 推进种源保护,完善种羊繁育体系 在2012年马头羊保种工作基础上,选择了养羊基础较好、技术较成熟的15个养羊户开展马头山羊保种工作,选育种羊2000只,累计保种数达到3500只。
1.3 加大招商引资,助力产业跨跃发展 一是抢抓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战略机遇,打好政策牌,充分利用 “郧西马头山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集体商标这一金字招牌,积极向各级争取各类项目、政策和资金。全年共争取生猪标准化、石漠化治理、菜蓝子工程等项目资金300万多元,为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二是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马头山羊产业发展之中。香口乡王齐平羊场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分四期完成,建成年出栏马头羊1万只的大型羊场,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万元。目前,一期工程投资300万元,年出栏1000只的羊场正在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三是制定出台了山羊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吸引了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马头山羊产业建。
2.1 畜牧业建设用地矛盾突出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趋势,需要大片的土地,而我县土地资金源紧张,适合建场的场址更是屈指可数,用地难影响了养殖规模的扩张。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 主要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不足,经费缺乏,检疫检测手段落后。
2.3 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受经费和编制的限制,乡镇畜禽技术服务中心无法招聘专业毕业生,村级兽医待遇低,难以吸引年轻人才,导致基层技术人才断层,服务能力严重滞后。
2.4 畜产品加工能力薄弱 目前我县的畜产品仍以活畜销售为主,仅有的天源名特畜产品开发中心,加工能力十分有限,产品单一,附加值较低,无力发挥带动作用,对山羊产业的带动示范作用越来越小。
3.1 继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在推广巩固山羊“1235”、家庭养殖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年出栏山羊3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按照四级连创的标准,进行先规划后建设,保证建一户、成一户、达标一户。计划今年共建设年出栏肉羊300只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山羊“1235”模式户150户,以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带动我县畜牧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
3.2 加大山羊饲草料开发和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 一是根据我县实际,重点研究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的微贮、氨化、青贮技术,拓宽山羊饲草料来源,提高农作物秸秆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二是探索种草售草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县气候、土壤条件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总结出一套人工牧草高效种植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探索农户种草,养殖大户收草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农户、养殖户双赢的目的。三是加大农作物秸秆、牧草和精料混合搭配饲喂技术和日常管理的研究,形成一套成熟的科学的马头山羊饲养管理技术。
生猪养殖历来是国计民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几年以来,有一部分养殖户依靠规模化生态型的养殖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率。笔者以为,这样的养殖方式,一方面,能够降低养殖的生成成本,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保证了猪肉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大力推广规模化生态养猪产业,是当前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模化生态养猪就是在尊重生猪的生理发展、生活品性和生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养殖,以此来节约生产的养殖成本,从而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实现产量增加,经济效率提高的生产目的。
该种养殖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1)资源利用合理化,即就是按照现有资源的特征要求,最大限度地予以合理利用,做到物尽其才;(2)生猪生长效率化,即按照生猪生长发展规律,让生猪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氛围下生长,提高肉类品质;(3)养殖环境清洁化,即依据养殖的规律进行科学化管理,做到“发挥资源优势,降低环境污染,循环使用”;(4)成本的低廉化,即在不采用含有激素饲料要务的前提下,按照生猪的生活规律进行规模化养殖,减少了饲料成本的投入量,增强生猪的免疫功能,节约了生产成本。
1.规模化生态养猪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功效优势。规模化生态养猪其实就是利用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来为生猪的生产寻找更有价值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将资源利用后的废料进行二次利用。2.规模化生态养猪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的生猪养殖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正是这样的要求特点,使得规模化生态养猪产业能够从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绿色健康无污染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3.规模化生态养猪是养殖户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规模化生态养殖解决了传统生猪养殖的设备要求高、饲料成本投入大、疾病预防管理繁琐和成本投入高的特点,让生猪在生态化的环境下能够不断生长,降低了上述的投入,节娱乐生产成本。
1.资源的采集应该避免受到污染。生态化养殖注重资源的清洁,各项卫生指标应该达到标准要求。2.生态化养猪的资源在再利用过程中应注意有机连接,防止二次污染,使得资源得到循环利用。3.生态化养猪的标准执行应该更为严格。生态化养猪是一种彼此配合的动态生成过程,执行的标准更为严格。
(一)按照生态标准,合理布局养殖场地。根据《农业部畜牧业“九五”及2010年发展规划》的要求,生态化养猪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畜牧生产标准,做到:绿色环保,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这些标准主要体现在猪场环境质量标准、猪排泄物排放标准、饲料原料质量标准和饲料添加剂应用标准等。同时,在限制饲养规模、场地选择、产业布局和污染物处理等作出严格规定,使养猪业污染防治走向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最大限度发挥生态养猪的效能。
笔者通过当地几家具有规模的生态养猪调查中发现:在养猪场的规划和建设中,要科学规划生产模式、饲养规模,合理设计生产设施,合理布局养猪场的地理位置、分布、数量等。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猪场及猪舍的选址的科学合理性,实行生产、治理、利用的协调有效要求,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满足发展要求。
(二)注意饲料调配,提高生猪营养利用率。生态化养猪的关键在于按照生猪生长要求和现有资源的转化情况,合理调配饲料,增强生猪的营养摄入量,更能够加速生猪的生长。准确估测猪在不同生理阶段、环境、原料类型等条件下的营养需要量和对养分的消化利用率是决定因素。生态养猪的饲料在利用上,能够做到“营消相抵”,即所需营养量和消耗量应该大致相同。笔者以为,在实际测定需要量时,所选猪要有代表性,基础日粮、营养水平及环境条件尽量与生产性能相符合,做到“物尽其才”。
在选择优质饲料时,应该注意:1.消化率高、营养变异小的原料。据测定,选择高消化率的饲料可至少减少10%左右的粪氮排出。2.注意选择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高的原料。3.饲料的营养成分配比应该达到要求。
(三)利用生物降解技术,将猪排泄物废物利用。生态养猪应用生物降解技术处理猪排泄物,将使粪尿排泄物不再是污染源,而是宝贵的能源。笔者在几家规模化生态养猪场调研时发现:猪的这些排泄物是优良沼气的原料。15头猪粪产生的沼气相当于1吨汽油的能量。在养猪场内,建立一个生物发酵罐(沼气池),以猪粪及其污水和其它植物性原料为基质,利用微生厌氧发酵原料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可以处理大量污染物,并能使其BOD值减少80%左右。
猪排泄物废物应该是有机肥的主要原料。通过将猪粪便配以辅料,经过堆置发酵等工艺流程,加工成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是今后值得推广的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猪场粪便要做到资源化利用,还应该进行固液分离,以便发挥各自的利用价值。笔者以为,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分离后的固体物和污水再次加以处理,进行综合利用,对固体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利用。
(四)利用循环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律,养殖业与种植业必须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存在的污染问题。对此,必须建立综合式生态农业生产体系,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组织农、林、牧、渔各业生产,以便对营养物质进行多层次地分级利用,实现“综合利用、清洁卫生”,并通过走农、林、菜与猪、禽、鱼立体养殖之路,实现产品、土壤和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这样的生猪养殖业才更具有活力。
综上所言,在规模生态化养猪中,我们应该在遵循生猪生长规律和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资源,发挥其优势特长,为生猪的生长提供一种高效、热量的饲料和环境支持,从而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周元军,关于发展我国生态畜牧业的探讨,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4年第1期.
[2]周元军,规模化猪场猪粪尿的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6年第2期.
[3]周道雷、李保明、施正香,我国养猪产业生产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农业工程学报,2003第2期.
缓解或破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约束,最直接的选择就是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减少大型加工企业与分散的农户之间的落差。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又承担着农民社会保障的职能,因此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方面是需要非常谨慎的,国家仅强调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畜牧业显然属于农业的范畴,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占地相对较少,对土地的依赖性相对较低,大规模生产、经营不会对农村社会稳定产生大的影响。因此,应区分农业规模经营和畜牧业规模经营的概念,在继续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放手发展畜牧业的规模化经营。就河南的情况来看,农户单户分散养殖的格局已经有了明显改变,规模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是,相对于类似双汇这样的每年需要屠宰几千万头生猪的大型加工企业而言,这种低水平规模化经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近年来,由于一些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但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是单一的,是与农畜产品的种植方式和养殖方式密切相关的,只有加快建设大型现代化养殖企业,着力于解决大型加工企业与小规模养殖户的不均衡问题,才能从源头上对食品质量进行控制。
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将要长期存在的实际情况,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间接合同制有可能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即加工企业不与农户直接签订合同,而是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利用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一体化关系,引导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满足企业的原料需求。但是,这种产业化生产模式的普及必须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率先发展为前提。实际上,为了解决原料的标准化生产和批量供应问题,双汇进行了长期探索,最初,企业与农户之间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从2000年开始,双汇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开始尝试“公司+农户”的合同制方式,然而由于交易成本太高以失败告终。之后,企业开始实行签约经纪人制度,即在交易过程中逐步认定信誉较好的经纪人,与相对固定的经纪人签订质量保证书,形成了“公司+经纪人+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原料来源。但是,经纪人就其性质而言很难担负起有效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任务,每年双汇因原料不合格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经济损失就超过5000万元。双汇之所以选择缺陷明显的“公司+经纪人+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农民合作社发展不足的条件下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需要长期制度建设,很难立竿见影,所以往往不受重视。实际上,在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将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担当着农业微观主体再造的功能,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矛盾,这种制度基础一旦形成,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长期受益。
垂直一体化是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沿着产业链向上游或下游延伸,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的若干环节,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形成一个农工商综合体。企业若选择向上游农产品生产领域延伸,就能从根本上保障加工环节所需原料的质量、数量和供货时间要求。在我国,由于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中养殖业的环节过于薄弱,在城市消费市场日趋成熟,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为了确保原料供应,只要有投资能力,就会选择向养殖业延伸,以期一揽子解决原料问题。实际上,由于以经纪人为纽带的产业化模式存在明显缺陷,双汇之前已经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探索,目前初步确立了以垂直一体化为趋向的“公司+由公司控股的规模化养殖场+农户”的模式,即规模化养殖场由公司控股,养殖户通过“打捆”成为公司的合作伙伴,公司具有重大决策的决定权;公司按照加工要求,对原料生产实行规模化经营,同时对引种、育种、育肥、管理、防疫、卫生、环保、销售等所有环节进行控制。这样,就一揽子解决了企业原料批量生产和标准化供应问题。同时,分散养殖户的参与,体现了对传统养殖业的改造。目前,双汇正在加紧筹备和实施该类产业化项目,正在建设的养殖场完工后企业原料自给率可达到30%。这次“瘦肉精”事件无疑会加快双汇垂直一体化经营的步伐。但实行垂直一体化经营需要大量投资,承担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在土地用途管理条件下企业还面临着用地问题,如果政府能在这些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助推,就会加快这一进程。